毛泽东像挂上天安门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起“文革”前两张主席像的故事,不禁感慨万千。老人画的第四幅主席像是根据新华社提供的标准像创作的,也是中央政治局通过的,由于摄影家取景的角度和位置,主席只露出一个耳朵,画像在天安门城楼挂出后,在那领袖崇拜的岁月里,有人说主席不能只有一个耳朵,那样容易偏听偏信,于是只好又用另外一张露出两个耳朵的主席照片。20世纪50年代初,一幅毛泽东仰脸免冠画像挂出后,就有人说毛泽东仰着个脸,显得有些目无群众的样子,画家只好接受了。接下来的“文革”中,张振仕老人因为多年画主席稍微有些侧脸的画像而被人打得眼底出血。而从专业角度考虑的王国栋在总结画巨像的经验时说“四面开花”即用传统擦炭像的方法,确定轮廓,集中一点扩展开来完成肖像绘制,不料竟有人说王老师想拿毛泽东当靶子,“先打鼻子后打眼”,想歼灭毛泽东,让他哭笑不得。没有法子,在1967年,一幅毛泽东的正面画像就悬挂在天安门,也就是今天人们在天安门看到的这幅毛泽东画像的前身。
第四代毛泽东画像人是葛小光。7岁学画,24岁就独立绘制主席像的葛小光,从1977年就开始画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像,“每年至少一张,有时两张”。同一张肖像油画画了25年。葛小光说,每年的感觉都不一样。
在葛小光两层楼高的画室里立着一张巨型画框,巨画高6.4米、宽5.04米,画板上打着淡淡的网格,毛泽东的面容已经被炭色线条清晰地素描出来。葛小光说,这只是油画创作的第一步:起轮廓。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神态的把握,“要庄重、安详”。为此他准备了20多张毛泽东不同年代、不同表情的照片作为调整参考。在画室里的茶几上,一张白纸上写着四串数字,有的数字下面画着圆圈,葛小光说这是自制的工作日程表,从8月23日排到了9月30日,画圆圈就表示按计划完成任务。
沧海桑田,60年时光飞逝,一代伟人缔造的共和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主席画像和当初开国大典上第一次悬挂时一样,依旧牵动着无数中国人不变的情怀,毛泽东那安详的面容、深邃的洞悉一切的目光,依旧注视着我们,注视着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
第(3/3)页
起“文革”前两张主席像的故事,不禁感慨万千。老人画的第四幅主席像是根据新华社提供的标准像创作的,也是中央政治局通过的,由于摄影家取景的角度和位置,主席只露出一个耳朵,画像在天安门城楼挂出后,在那领袖崇拜的岁月里,有人说主席不能只有一个耳朵,那样容易偏听偏信,于是只好又用另外一张露出两个耳朵的主席照片。20世纪50年代初,一幅毛泽东仰脸免冠画像挂出后,就有人说毛泽东仰着个脸,显得有些目无群众的样子,画家只好接受了。接下来的“文革”中,张振仕老人因为多年画主席稍微有些侧脸的画像而被人打得眼底出血。而从专业角度考虑的王国栋在总结画巨像的经验时说“四面开花”即用传统擦炭像的方法,确定轮廓,集中一点扩展开来完成肖像绘制,不料竟有人说王老师想拿毛泽东当靶子,“先打鼻子后打眼”,想歼灭毛泽东,让他哭笑不得。没有法子,在1967年,一幅毛泽东的正面画像就悬挂在天安门,也就是今天人们在天安门看到的这幅毛泽东画像的前身。
第四代毛泽东画像人是葛小光。7岁学画,24岁就独立绘制主席像的葛小光,从1977年就开始画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像,“每年至少一张,有时两张”。同一张肖像油画画了25年。葛小光说,每年的感觉都不一样。
在葛小光两层楼高的画室里立着一张巨型画框,巨画高6.4米、宽5.04米,画板上打着淡淡的网格,毛泽东的面容已经被炭色线条清晰地素描出来。葛小光说,这只是油画创作的第一步:起轮廓。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神态的把握,“要庄重、安详”。为此他准备了20多张毛泽东不同年代、不同表情的照片作为调整参考。在画室里的茶几上,一张白纸上写着四串数字,有的数字下面画着圆圈,葛小光说这是自制的工作日程表,从8月23日排到了9月30日,画圆圈就表示按计划完成任务。
沧海桑田,60年时光飞逝,一代伟人缔造的共和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主席画像和当初开国大典上第一次悬挂时一样,依旧牵动着无数中国人不变的情怀,毛泽东那安详的面容、深邃的洞悉一切的目光,依旧注视着我们,注视着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