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无心插柳”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除了整体国民知识层次尚低之外,另一项让他比较在意的,就是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这里面既指科研的深度,也指科研的广度。
别看这些年,我国在工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甚至在许多领域都走在了国际工业领域的前沿,甚至处于领导者的角色。
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一方面是之前我国对于工业化有着比较完善的布局,虽然水平处于较低位置,至少门类相对齐全,也有了一批工业产业工人和工程师科研人员。
有了基本的工业基础,才能够谈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大的发展,不然光是建立基本工业门类,就要花费天大的精力,更别说直接跨越到高级工业阶段了。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的存在,在原本的工业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的新技术新理论,才促使我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在工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但是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更像是独立现象,如果没有他的话,想要发展到今年地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里面有太多的因素制约其发展,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从事科研的人数相对于我国总人口来说,还是相对偏低,就算是总量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不占优势。
科研人员人数的多寡虽然和科研水平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却有着很大的关联,至少和科研广度有很大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每位科研人员的科研精力和研究课题都是相对固定的,人数少,自然研究的门类就要少,广度自然也就小了。
另一方面,科研人员数量庞大的情况下,诞生高级科研人员的数量也是直接正相关的,这就和人口大国一样,天才的概率不一定就很高,但是天才的数量绝对不会很低。
但是想要达到科研人员的素质要求,短时间是很难做到的,也不是他之前所说的依靠扫盲运动能够解决的,运动式的教育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能不排除一些人能够通过自学达到成材的标准,但是这个概率和大海捞针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指望在学校接受完整系统教育的那些人才。
而想要让学校里面的人才成长起来,时间就是绕不开的话题,虽然中国教育公司已经为天才学生开了跨年级的门,但是这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且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转变为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科研人员,中间还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去培养。
所以目前唯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从有限的科研人员数量里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培养出来高级科研人员,也就是提升高级科研人员诞生的概率。
而这个培养的过程都是需要资源投入的,而且还不能够省略掉必要的科研过程对这些科研人员的培养,也就是说,最好不要在科研上面跨度太大,省略掉中间环节。
像他手里研发出来的光子芯片,和目前的硅基芯片相比,属于跨越性很大的科研项目,这中间的过程如果省略掉了,对于相关科研人员的培养效果自然也就差很多了。
如果是几次如此,还好一些,通过时间来慢慢的消化技术跨度太大造成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太多的话,那带来的问题就非常的大了。
这就和学生读书一样,一年级的课程还没有学明白,马上就进入到二年级,二年级的课程同样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的就来到了三年级。
最后发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对于许多问题的疑惑也就越来越多,聪明的人,不得不回头从一年级又开始慢慢的理解学习,该花费的时间一点都没有省掉。
另一部分人估计就是破罐子破摔,上课继续入听讲经一样,根本就听不进去,慢慢的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后就成为了问题学生。
说实话,他已经在我国的科研领域按了无数次的快进键了,目前貌似还能够应付的过来,主要的原因还是有他在,即使有问题他也能够解决。
但是万一他不在了,或者是不在这方面提供大力支持的话,那我国科研实力就相当于使用了爆发性违禁神功,效果过去之后,就会陷入到虚弱当中。
所以自从我国在工业关键领域全面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之后,除非必要情况下,他已经开始有所节制了,不会像一开始那样不停的开挂。
至于科研深度,这一块我国目前其实做的还不错,特别是他提供给他旗下企业机构的相关理论被发表出来之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
但是并不是说这里面没有任何问题,科研其实就是叠床架屋,目前的高端科研领域,许多都是从他发表的论文之上建立的,看上去深度也足够,但是却缺乏更原创的东西。
他所理解的科研深度,是指科研项目更加具有开创性,而不仅仅只是在别人的理论基础上叠床架屋,而科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开创性的新发现。
这也说明,我国目前科研人员基础知识还是挺扎实的,但是开创性却是不足,也就是说缺乏众多的大师级人物,能够独立开创新的科学领域。
其实自然科学领域,就算是科研深度不够,至少短期内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因为目前全世界在基础科研领域的成就也不是很多,和之前科学大爆发时期比起来差得远。
而且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也很好界定,一是一二是二,相当的简单明了,这就和古代的武术界一样,想要决出第一非常的容易。
但是社科类的研究,我国存在的问题更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变得更加复杂的情况下,社科类的研究成果很难跟得上社会的发展需要。
这也是为什么上次和老人见面谈话的过程中,他专门提到这问题,希望政府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社科类的研究上面。
因为他知道,想要国家文明向前发展,不仅仅只是物质丰富的问题,还有精神上和人文上的认知水平,这也直接影响我们后面能否走得更好更稳的关键。
而且自然科学类的科研,他想要介入非常的容易,上面说到,武无第二,凭借他的实力水平,想要当第一,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实力来反对,也就可以起到引领作用。
但是在社科类研究领域,就相当于古代的文化类研究,文无第一,想要让全部人信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你再有实力,也无法做到公认的第一。
所以他对社科类的研究成果也不少,至少在编写天问大学教材的时候,还是花费了一定的心思来弄这些东西,但是就算是如此,也没有人真的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多么的了不起。
思想上的东西最是捉摸不定,也没有固定的范式,古代的思路就是看哪种思想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然后强制推行下去,以达到统一社会共识的目的。
虽然手段可能强硬了一点,但是这么做的好处也是非常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除了整体国民知识层次尚低之外,另一项让他比较在意的,就是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这里面既指科研的深度,也指科研的广度。
别看这些年,我国在工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甚至在许多领域都走在了国际工业领域的前沿,甚至处于领导者的角色。
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一方面是之前我国对于工业化有着比较完善的布局,虽然水平处于较低位置,至少门类相对齐全,也有了一批工业产业工人和工程师科研人员。
有了基本的工业基础,才能够谈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大的发展,不然光是建立基本工业门类,就要花费天大的精力,更别说直接跨越到高级工业阶段了。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的存在,在原本的工业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的新技术新理论,才促使我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在工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但是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更像是独立现象,如果没有他的话,想要发展到今年地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里面有太多的因素制约其发展,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从事科研的人数相对于我国总人口来说,还是相对偏低,就算是总量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不占优势。
科研人员人数的多寡虽然和科研水平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却有着很大的关联,至少和科研广度有很大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每位科研人员的科研精力和研究课题都是相对固定的,人数少,自然研究的门类就要少,广度自然也就小了。
另一方面,科研人员数量庞大的情况下,诞生高级科研人员的数量也是直接正相关的,这就和人口大国一样,天才的概率不一定就很高,但是天才的数量绝对不会很低。
但是想要达到科研人员的素质要求,短时间是很难做到的,也不是他之前所说的依靠扫盲运动能够解决的,运动式的教育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能不排除一些人能够通过自学达到成材的标准,但是这个概率和大海捞针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指望在学校接受完整系统教育的那些人才。
而想要让学校里面的人才成长起来,时间就是绕不开的话题,虽然中国教育公司已经为天才学生开了跨年级的门,但是这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且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转变为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科研人员,中间还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去培养。
所以目前唯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从有限的科研人员数量里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培养出来高级科研人员,也就是提升高级科研人员诞生的概率。
而这个培养的过程都是需要资源投入的,而且还不能够省略掉必要的科研过程对这些科研人员的培养,也就是说,最好不要在科研上面跨度太大,省略掉中间环节。
像他手里研发出来的光子芯片,和目前的硅基芯片相比,属于跨越性很大的科研项目,这中间的过程如果省略掉了,对于相关科研人员的培养效果自然也就差很多了。
如果是几次如此,还好一些,通过时间来慢慢的消化技术跨度太大造成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太多的话,那带来的问题就非常的大了。
这就和学生读书一样,一年级的课程还没有学明白,马上就进入到二年级,二年级的课程同样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的就来到了三年级。
最后发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对于许多问题的疑惑也就越来越多,聪明的人,不得不回头从一年级又开始慢慢的理解学习,该花费的时间一点都没有省掉。
另一部分人估计就是破罐子破摔,上课继续入听讲经一样,根本就听不进去,慢慢的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后就成为了问题学生。
说实话,他已经在我国的科研领域按了无数次的快进键了,目前貌似还能够应付的过来,主要的原因还是有他在,即使有问题他也能够解决。
但是万一他不在了,或者是不在这方面提供大力支持的话,那我国科研实力就相当于使用了爆发性违禁神功,效果过去之后,就会陷入到虚弱当中。
所以自从我国在工业关键领域全面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之后,除非必要情况下,他已经开始有所节制了,不会像一开始那样不停的开挂。
至于科研深度,这一块我国目前其实做的还不错,特别是他提供给他旗下企业机构的相关理论被发表出来之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
但是并不是说这里面没有任何问题,科研其实就是叠床架屋,目前的高端科研领域,许多都是从他发表的论文之上建立的,看上去深度也足够,但是却缺乏更原创的东西。
他所理解的科研深度,是指科研项目更加具有开创性,而不仅仅只是在别人的理论基础上叠床架屋,而科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开创性的新发现。
这也说明,我国目前科研人员基础知识还是挺扎实的,但是开创性却是不足,也就是说缺乏众多的大师级人物,能够独立开创新的科学领域。
其实自然科学领域,就算是科研深度不够,至少短期内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因为目前全世界在基础科研领域的成就也不是很多,和之前科学大爆发时期比起来差得远。
而且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也很好界定,一是一二是二,相当的简单明了,这就和古代的武术界一样,想要决出第一非常的容易。
但是社科类的研究,我国存在的问题更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变得更加复杂的情况下,社科类的研究成果很难跟得上社会的发展需要。
这也是为什么上次和老人见面谈话的过程中,他专门提到这问题,希望政府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社科类的研究上面。
因为他知道,想要国家文明向前发展,不仅仅只是物质丰富的问题,还有精神上和人文上的认知水平,这也直接影响我们后面能否走得更好更稳的关键。
而且自然科学类的科研,他想要介入非常的容易,上面说到,武无第二,凭借他的实力水平,想要当第一,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实力来反对,也就可以起到引领作用。
但是在社科类研究领域,就相当于古代的文化类研究,文无第一,想要让全部人信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你再有实力,也无法做到公认的第一。
所以他对社科类的研究成果也不少,至少在编写天问大学教材的时候,还是花费了一定的心思来弄这些东西,但是就算是如此,也没有人真的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多么的了不起。
思想上的东西最是捉摸不定,也没有固定的范式,古代的思路就是看哪种思想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然后强制推行下去,以达到统一社会共识的目的。
虽然手段可能强硬了一点,但是这么做的好处也是非常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