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大宋之天玑动李宪萧姵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6章 测验榆树炮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设计的弹头三斤半,所以他第一次试验的极限装药量,就是四百克,八两。

李宪计算过,明朝的一里大约是560米,五里就是2800米,所以他选定的山谷直线长度四公里。

和明朝的那种简陋火炮相比,李宪的大炮有三个划时代的优势:

第一,流体力学原理属于近代理论,李宪设计的锥形弹头降低了飞行阻力,增加了稳定性,所以射程比圆球弹丸更远。

第二,采用弹壳装药,不仅替代“明代子炮”可以提高发射速度,而且增加了爆炸的紧密性,极大的提高了炮管膛压。

第三,李宪的黑火药配方属于最优,也是威力最大的配方,比二十世纪打击小日本鬼子的马克沁重机枪子弹更加优化。

现在,装药四两的第一实验弹已经上膛,李宪心里开始七上八下起来。

榆木虽然足够坚硬,而且一米二长的炮身增加了九道铁箍。能不能抵抗八两被压实的火药爆炸产生的巨大膛压,李宪心里没谱。

箭在弦上,担心也没用。李宪找好躲避的地方,一咬牙在小煤炉上点燃松明子,然后用松明子点燃导火索。

百米冲刺——李宪实验弹的导火索可以燃烧七秒,也就是后世手榴弹的延时,足够他跑出三十米开外躲起来。

轰——咻——

李宪刚刚跑到一块巨石后面,震耳欲聋的巨大响声已经传到,随后就听到了让他兴奋不已的啸叫声。

炮弹急速飞行产生的啸叫声,这就是发射成功的标志。自己辛辛苦苦一个多月,现在终于有了能够交代的成果,李宪的眼角都开始湿润起来。

麻烦来了,而且一下子有两个:

第一,大炮自己翻跟头,已经被巨大的后座力掀到一边去了。

第二,他刚才只顾埋头跑路,忘记观察炮弹飞行的轨迹,三斤半的铅弹头究竟落在什么地方?

李宪对于自己设计的炮弹有很大的信心,他需要试验的是发射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射程就是最关键的一项。如果不能找到弹头,就无法测量距离,第一炮就白打了。

老天爷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

寻找弹头一点儿都不麻烦,因为他仅仅走出去不到三百米就已经看见了弹头,同时告诉他刚才这一炮就是白打了!

原来,炮弹并没有按照他此前设想的顺着山沟笔直向前飞行,而是向右偏出去二十多米,刚好打在一棵大树杆上,距离地面大概六米高。

不过李宪并没有沮丧,这个结果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四两装药的炮弹射程,肯定远远大于三百米。

第二,弹丸成功飞出去,说明自己设计的这款榆树大炮,至少能够扛住四两装药的炮弹。

第三,铅弹头在大树杆上已经彻底变形,就好像后世的达姆弹,已经变成了一块铅饼,说明撞击力足够大。

现在不能确定的是,目前弹头的落点距离地面六米高,究竟是抛物线的上升阶段,还是下落阶段?

如果弹头没有变形,还能够根据弹孔推测炮弹飞行仰角。现在弹头变成一块饼,把弹孔炸成一塌糊涂,看不出个所以然。

总体说来,第一炮是成功的。一个成功的开头,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伟人说话不会错的。

李宪重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