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智圆,行方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这不正符合孟子所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皇上引用儒家先贤的话太多了……
轰隆,轰隆,轰隆,三声炮响,姜万钧的龍辇驶出了洛阳城。
姜万钧前脚离开洛阳,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在坊间便流传开来。
大家都鼓足了劲,誓要将皇上绑在自己的“马车”上。
佛门一开始在这件事情上占据绝对的优势,首先皇上亲口承认,那是一位僧人,并且将“智圆”的法名赐予了佛门弟子。
这事就算说到天边去,佛门也占理。
而道门对此表示不服,道门给出的理由是,“行方”这个道号也是皇上赐下的,而且“智圆”和“行方”均出自老子。
皇上显然受道门的影响更深。
不要忘了,大宁左丞相魏征曾是道门中人,而且据考证,魏征曾使用过“智圆”这个道号,后来才改叫“玄成”。
很有可能,那首诗便是魏征所作,即便不是魏征,也可能是皇上自己所作。
皇上说过,魏征是皇上的一面镜子;皇上曾将金城薛举、薛仁杲父子修建的皇宫赐给了道门;皇上还招募了许多道士加入铸造局;大宁的太医院便是在道门的帮助下成立的……
道门一口气拿出许多条证据,证明皇上与道门的关系更亲近。
佛门最怕翻老底了,谁让他们底子不干净呢?
但儒家却有话说,要论对皇上的影响,儒家才是第一。
翻出皇上曾经下过得圣旨,其中处处可以看到儒学的影子。
三方争执不下。
等到这些话传到魏征的耳朵里,魏征已经处在暴走的边缘了。
这不是瞎胡闹吗?
皇上选择走上争霸之路,那是上天的指引,也只能是上天的指引,岂能将功劳归结于某一个人?如果是人,那个人一定是死人。
皇上既然已经把“智圆”这个法名赐人,那便说明这个人肯定是不在了。
或许这个人是佛道兼修,也可能是佛道儒三者兼修。
魏征下令,将三家在长安的负责人召到跟前,狠狠训斥了一顿。警告他们,如果再敢拿皇上作伐,就让他们好看,这才刹住这一股不正之风。
不过表面上是没有人再提这件事,可是在暗地里,事情还在发酵着。
被姜万钧赐法名“智圆”的和尚,这些天可是愁坏了。
佛门派系林立,难得定论,因此纷争不断,争斗不休。
随着他被大宁皇帝看重,身份水涨船高,在佛门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也正因为如此,排挤,打压接踵而至。
尤其一些年轻的弟子,心思浮躁,对他很不服气,都觉得如果自己见到皇上,也能被皇上欣赏。所以经常对他出言不逊,背地里冷嘲热讽。
甚至有更恶毒的和尚讽刺他是朝廷的耳目,佛门的叛徒。
有传言说要不了多久他便会入朝为官,成为朝廷的“走狗”,皇上准备以佛治佛。
这样的日子,让智圆实在苦闷,偏偏又无可奈何。
眼看着日渐消瘦的智圆和尚,恒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此事若是传到皇上的耳朵里去,该如何是好?
皇上钦点的和尚在佛门受到排挤、打压,会不会让皇上以为佛门有二心?
恒晨和尚想来想去,最终想到了一个办法,不如让智圆和尚西行天竺求取真经。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第一,自然是离开是非之地,暂避锋芒,对佛门,对智圆和尚自己,都是有好处的。
第二,智圆和尚虽然在佛法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但毕竟年轻,而且对佛门也没有太多的贡献。突然窃居高位,德不配位,容易引来非议很正常。
如果能远走西方苦修一段时日,沿途尽力宣传佛法,同样对佛门和对智圆和尚自己,都是有莫大好处的。
第三,佛门需要统一,不能再内斗下去了,这是佛门中有识之士的共识。可佛门想要统一,需要一个契机。如果佛门自己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那就只能让皇上亲自出手了。
若是由智圆和尚西去天竺走一趟,不管是否能够取得真经,只要将“牌子”立起来,便等于找到了“最大公约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这不正符合孟子所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皇上引用儒家先贤的话太多了……
轰隆,轰隆,轰隆,三声炮响,姜万钧的龍辇驶出了洛阳城。
姜万钧前脚离开洛阳,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在坊间便流传开来。
大家都鼓足了劲,誓要将皇上绑在自己的“马车”上。
佛门一开始在这件事情上占据绝对的优势,首先皇上亲口承认,那是一位僧人,并且将“智圆”的法名赐予了佛门弟子。
这事就算说到天边去,佛门也占理。
而道门对此表示不服,道门给出的理由是,“行方”这个道号也是皇上赐下的,而且“智圆”和“行方”均出自老子。
皇上显然受道门的影响更深。
不要忘了,大宁左丞相魏征曾是道门中人,而且据考证,魏征曾使用过“智圆”这个道号,后来才改叫“玄成”。
很有可能,那首诗便是魏征所作,即便不是魏征,也可能是皇上自己所作。
皇上说过,魏征是皇上的一面镜子;皇上曾将金城薛举、薛仁杲父子修建的皇宫赐给了道门;皇上还招募了许多道士加入铸造局;大宁的太医院便是在道门的帮助下成立的……
道门一口气拿出许多条证据,证明皇上与道门的关系更亲近。
佛门最怕翻老底了,谁让他们底子不干净呢?
但儒家却有话说,要论对皇上的影响,儒家才是第一。
翻出皇上曾经下过得圣旨,其中处处可以看到儒学的影子。
三方争执不下。
等到这些话传到魏征的耳朵里,魏征已经处在暴走的边缘了。
这不是瞎胡闹吗?
皇上选择走上争霸之路,那是上天的指引,也只能是上天的指引,岂能将功劳归结于某一个人?如果是人,那个人一定是死人。
皇上既然已经把“智圆”这个法名赐人,那便说明这个人肯定是不在了。
或许这个人是佛道兼修,也可能是佛道儒三者兼修。
魏征下令,将三家在长安的负责人召到跟前,狠狠训斥了一顿。警告他们,如果再敢拿皇上作伐,就让他们好看,这才刹住这一股不正之风。
不过表面上是没有人再提这件事,可是在暗地里,事情还在发酵着。
被姜万钧赐法名“智圆”的和尚,这些天可是愁坏了。
佛门派系林立,难得定论,因此纷争不断,争斗不休。
随着他被大宁皇帝看重,身份水涨船高,在佛门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也正因为如此,排挤,打压接踵而至。
尤其一些年轻的弟子,心思浮躁,对他很不服气,都觉得如果自己见到皇上,也能被皇上欣赏。所以经常对他出言不逊,背地里冷嘲热讽。
甚至有更恶毒的和尚讽刺他是朝廷的耳目,佛门的叛徒。
有传言说要不了多久他便会入朝为官,成为朝廷的“走狗”,皇上准备以佛治佛。
这样的日子,让智圆实在苦闷,偏偏又无可奈何。
眼看着日渐消瘦的智圆和尚,恒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此事若是传到皇上的耳朵里去,该如何是好?
皇上钦点的和尚在佛门受到排挤、打压,会不会让皇上以为佛门有二心?
恒晨和尚想来想去,最终想到了一个办法,不如让智圆和尚西行天竺求取真经。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第一,自然是离开是非之地,暂避锋芒,对佛门,对智圆和尚自己,都是有好处的。
第二,智圆和尚虽然在佛法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但毕竟年轻,而且对佛门也没有太多的贡献。突然窃居高位,德不配位,容易引来非议很正常。
如果能远走西方苦修一段时日,沿途尽力宣传佛法,同样对佛门和对智圆和尚自己,都是有莫大好处的。
第三,佛门需要统一,不能再内斗下去了,这是佛门中有识之士的共识。可佛门想要统一,需要一个契机。如果佛门自己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那就只能让皇上亲自出手了。
若是由智圆和尚西去天竺走一趟,不管是否能够取得真经,只要将“牌子”立起来,便等于找到了“最大公约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