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隋末之万钧之势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一十四章 风景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隋末唐初消失的那三千多万百姓,正是在这天灾和人祸“混合双打”下造成的。

  姜万钧需要早做打算,迟一些收服洛阳不打紧,要是等到危机將临,大宁还没准备好,搞不好又要烽烟四起,才是最可怕的。

  未雨绸缪,是应对危机最有效的方式。

  在佛门大考上,姜万钧也算给足了佛门面子,但是里子被他毫不客气的收入囊中。

  秋收刚过,姜万钧立即动员百姓投入到水利建设中来,开渠,引源,打井……

  当李秀宁乘坐的马车过了潼关,看到一群和尚在打井的时候,完全被惊呆了。

  这是姜万钧为了鼓舞士气,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想出来的措施。

  与其让他们诵经打坐,修道炼丹,还不如出来干点正事。

  姜万钧亲自带头,别人还有什么可说的?

  谁家田里要是没有一口井,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良善人家”。

  佛门和道门借用在民间的影响力,也在为姜万钧摇旗呐喊。

  河道两旁架起了水车,受技术限制,姜万钧没敢大范围推广,只能在关中部分地方使用,等到技术成熟,百姓看到了好处,这才会有积极性去购买。

  另外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蝗灾,姜万钧鼓励家禽养殖。

  为了提高幼雏孵化的效率,姜万钧将最原始的人工孵化“技术”给搬了出来。

  只不过一时间大家无法掌握这个技术,经常弄得满屋子都是臭鸡蛋的味道……

  尽管天气已经渐渐转凉,但对于有手艺的匠人们来说,却像春天一般温暖。各种农具,生活用品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后。

  因为劳动,所以手上有了钱,有了钱便刺激了消费,而消费又刺激生产,如此循环下来。

  秋收过后本该到了农闲的时候,但在大宁却找不到一个闲人。

  一开始不少人见姜万钧如此折腾百姓,痛心疾首,恨不能吊死在紫微宫里表达他们的不满。

  国库刚收上来的粮食转眼就都送出去了,百官心里头哇凉哇凉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