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九章 暂借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松前藩没有真正的石米俸禄,都是靠做生意。他们的生意头脑,早就发现了北方可能是出了什么事。
虾夷地这么苦寒,是不产锦缎的。
可是几年前开始,虾夷出现了丝绸,而且是很上等的丝绸,这些丝绸被称为虾夷锦。
松前藩的藩主松前资广,还将虾夷锦作为参觐交代的贡品,献给过幕府将军。
至于这地方为什么会出现锦缎,其实也很简单。
或者不该叫出现,而应该叫重现。
永乐年间,奴儿干都司就有朝贡体系,丝绸流入到黑龙江,又从黑龙江跑到库页岛,又从库页岛一路南下。
虽然缓慢,但就像是汉时蜀锦能出现在大夏一样,只要有货,贸易便存在。
之后后金崛起,中原战乱,这种朝贡体系也就断绝了。
直到多年前对俄一战,重夺永宁寺和黑龙江江口,黑龙江下游的土著部落和刘钰歃血为盟,之后也接受了朝廷的册封。
每年要贡献貂皮,天子也需要还一些丝绸锦缎。
只要有了货物,自然就有贸易,虽然流传的速度慢一些,可阿伊努人还是沿着库页岛进行了贸易,逐渐便有一些锦缎到了松前藩的福山城。
至于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松前藩众人反应迟钝,闭关锁国,那是不知道的。也没有太大的兴趣知道。
不过这种贸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乐见其成。从做工上也能知道,肯定是出自唐国的货物,但上下都不说破。
松前藩若是说破了,很可能会被禁止贸易;江户那边可能知道,但这种锦缎大家都喜欢,也不愿意就这么禁绝。
可此时听说有唐国的人在虾夷地筑城,一个个脑子里想的却不是贸易,而是担忧。
日本是锁国的,松前藩是独霸对虾夷贸易和控制权的。
虽然之前的几次和当地土著的战斗,让松前藩吃了亏,暂时断绝了彻底占据虾夷的想法,可拥有幕府许可的贸易特权,他们仍旧不希望别人把手伸向这里。
商人地位低下,可松前资广却需要商人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和收入。
近江商人组成的两滨组,和松前藩的关系很密切,为松前藩的收入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时候日本的大米还不能在北海道种植,但北海道最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渔业资源很丰富。
这些分封出去的知行地不能种粮,但是可以打渔、做生意。一些商人就把钱交给封地的所有者,从南边运来大米,雇佣当地的虾夷人干活。
狩猎为生的,肯定不如给人打工的日子舒坦。在大顺这边,也是差不多的情况,海参崴等地已经有不少当地部落选择融入村镇过上定居生活。
北海道这边的模式,差不多。
靠着大米的差价、北海道丰富的渔业和毛皮,两滨组的商人很赚钱,完全支付的起“包税”金。
可要是交给家臣们进行行政管理,那是要赔死的,家臣们并不具备这样的水平,而且农耕分封制下的思维模式也玩不转商业。
松前资广询问匍匐在地的商人道:“你看到唐人了?”
“大人,应该是唐人。束发,而且他们和虾夷人贸易的时候,也说是大顺的人。他们在那里售卖布料,换取毛皮。”
商人赶忙回答了自己的见闻,但他没有敢太靠近那座土城仔细观看,就跑回来报信了。
松前资广知道这件事可能很严重。
如果只是做生意的,还好。
派人知会一声,日本国策,只有朝鲜、荷兰、中国和琉球,可以进行贸易。
如果是中国船只,可以前往长崎进行贸易,这里是不允许的。
当然,也可以暗戳戳的允许他们走私。
可就怕不是来贸易的,这就大为不妙。
又仔细问了问商人一些细节,便先让人带着这个商人下去,家臣们聚拢过来,讨论起来这件事。
锁国政策,对幕府是有利的,但对各地的藩主、商人等,当然是不利的。
有能力有关系的大商人,可以在长崎进行贸易。
更差的,就只能在虾夷地进行一些贸易,每年靠着大顺朝贡体制下赏赐给边疆部落的丝绸等,也能喝一些汤水。
有家臣就提了一个欺上瞒下的意见。
“将军大人颁布了锁国令,藩主当然是要遵守的。但是,如果那些唐人和虾夷人贸易,我们又从虾夷人手里把这些货物收到手里,将虾夷锦运送到江户售卖,松前藩便并没有违背锁国令。”
这明显是个钻空子的意见。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松前藩没有真正的石米俸禄,都是靠做生意。他们的生意头脑,早就发现了北方可能是出了什么事。
虾夷地这么苦寒,是不产锦缎的。
可是几年前开始,虾夷出现了丝绸,而且是很上等的丝绸,这些丝绸被称为虾夷锦。
松前藩的藩主松前资广,还将虾夷锦作为参觐交代的贡品,献给过幕府将军。
至于这地方为什么会出现锦缎,其实也很简单。
或者不该叫出现,而应该叫重现。
永乐年间,奴儿干都司就有朝贡体系,丝绸流入到黑龙江,又从黑龙江跑到库页岛,又从库页岛一路南下。
虽然缓慢,但就像是汉时蜀锦能出现在大夏一样,只要有货,贸易便存在。
之后后金崛起,中原战乱,这种朝贡体系也就断绝了。
直到多年前对俄一战,重夺永宁寺和黑龙江江口,黑龙江下游的土著部落和刘钰歃血为盟,之后也接受了朝廷的册封。
每年要贡献貂皮,天子也需要还一些丝绸锦缎。
只要有了货物,自然就有贸易,虽然流传的速度慢一些,可阿伊努人还是沿着库页岛进行了贸易,逐渐便有一些锦缎到了松前藩的福山城。
至于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松前藩众人反应迟钝,闭关锁国,那是不知道的。也没有太大的兴趣知道。
不过这种贸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乐见其成。从做工上也能知道,肯定是出自唐国的货物,但上下都不说破。
松前藩若是说破了,很可能会被禁止贸易;江户那边可能知道,但这种锦缎大家都喜欢,也不愿意就这么禁绝。
可此时听说有唐国的人在虾夷地筑城,一个个脑子里想的却不是贸易,而是担忧。
日本是锁国的,松前藩是独霸对虾夷贸易和控制权的。
虽然之前的几次和当地土著的战斗,让松前藩吃了亏,暂时断绝了彻底占据虾夷的想法,可拥有幕府许可的贸易特权,他们仍旧不希望别人把手伸向这里。
商人地位低下,可松前资广却需要商人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和收入。
近江商人组成的两滨组,和松前藩的关系很密切,为松前藩的收入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时候日本的大米还不能在北海道种植,但北海道最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渔业资源很丰富。
这些分封出去的知行地不能种粮,但是可以打渔、做生意。一些商人就把钱交给封地的所有者,从南边运来大米,雇佣当地的虾夷人干活。
狩猎为生的,肯定不如给人打工的日子舒坦。在大顺这边,也是差不多的情况,海参崴等地已经有不少当地部落选择融入村镇过上定居生活。
北海道这边的模式,差不多。
靠着大米的差价、北海道丰富的渔业和毛皮,两滨组的商人很赚钱,完全支付的起“包税”金。
可要是交给家臣们进行行政管理,那是要赔死的,家臣们并不具备这样的水平,而且农耕分封制下的思维模式也玩不转商业。
松前资广询问匍匐在地的商人道:“你看到唐人了?”
“大人,应该是唐人。束发,而且他们和虾夷人贸易的时候,也说是大顺的人。他们在那里售卖布料,换取毛皮。”
商人赶忙回答了自己的见闻,但他没有敢太靠近那座土城仔细观看,就跑回来报信了。
松前资广知道这件事可能很严重。
如果只是做生意的,还好。
派人知会一声,日本国策,只有朝鲜、荷兰、中国和琉球,可以进行贸易。
如果是中国船只,可以前往长崎进行贸易,这里是不允许的。
当然,也可以暗戳戳的允许他们走私。
可就怕不是来贸易的,这就大为不妙。
又仔细问了问商人一些细节,便先让人带着这个商人下去,家臣们聚拢过来,讨论起来这件事。
锁国政策,对幕府是有利的,但对各地的藩主、商人等,当然是不利的。
有能力有关系的大商人,可以在长崎进行贸易。
更差的,就只能在虾夷地进行一些贸易,每年靠着大顺朝贡体制下赏赐给边疆部落的丝绸等,也能喝一些汤水。
有家臣就提了一个欺上瞒下的意见。
“将军大人颁布了锁国令,藩主当然是要遵守的。但是,如果那些唐人和虾夷人贸易,我们又从虾夷人手里把这些货物收到手里,将虾夷锦运送到江户售卖,松前藩便并没有违背锁国令。”
这明显是个钻空子的意见。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