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新顺1730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二四章 预备役和实学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新的军校,加上靖海宫官学,实则让良家子的出路更多,也能选拔更多的天下人才。”

  “以往勋贵掌军,都是先封勋卫,在京营中历练之后便袭爵。袭爵之后,位高,出去后便要出镇一方,往往不得要领。”

  “参谋制和练兵处,可以保证有制之军、纵无能之将亦不可轻败。日后京营变革,袭爵的勋贵子弟亦应从营长做起,熟悉军务。如此可免前朝勋贵糜烂无可用之弊。”

  “勋贵庶子,又可从军,多出一条路,免得整日不务正业。”

  “废除考核选拔的拉弓、射箭、放枪等,又可以让更多的贫民子弟就读算数等,入了军校之后再学习枪炮。如此又可以为平民多出一条路。”

  “军衔变革,使得从军为官成为一项职业,这难道不是好事吗?军校出来的,又不从文政,也不必担心抢了科举的额员。”

  “至于总参谋部或者枢密院……那不是为臣子的可以决定的。”

  辩到这里,剩下的话题刘钰就没法说了。

  他只能把变革的好处和大致的流程讲一遍,针对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予以回答。

  但重新的权力构建和分配,那是皇帝和天佑殿要考虑的。

  叫总参谋部也好,叫枢密院也罢,这个枢密院的头头是否加平章事?

  枢密院和兵政府之间的权责,又该怎么分?

  枢密院既然是参谋军略的,那么地图、周边情报等这些职方司的权责,肯定是要拿到手。

  这一点,正是兵政府做的很差的地方。

  周边的军情,一问三不知。

  不打起来的时候根本不在意,打起来的时候就是匆匆准备,根本没有任何的预案。

  按说就大顺这个局势,周边的情况,职方司都应该了解。缅甸、越南、日本、莫卧儿、俄国……然而并没有。

  兵政府的思路就不是军队的思路,还是科举体系下那一套“天下观”,眼珠子盯着的都是内部。

  不是说非要穷兵黩武,但对周边的预案肯定是要做的。打不打是一回事,要打的时候有没有计划又是另一回事。

  兵政府那几个人,本来也不够干这些事。而且术业有专攻,他们也看不懂周边国家的军力到底如何。

  参谋部或者枢密院肯定是要把这个捏到手里的,专职的部门负责不同方向的预案。最起码道路、地图、城镇、关防这些要清楚。而搞这些,就需要学过实学的懂测绘的人。

  这些东西,靠科举出身的兵政府根本不行。

  至于武选司,高级别的武官,本来皇帝和天佑殿就能插手。

  皇帝要集权,兵政府的兵权本来也岌岌可危。

  军校建立,根本和科举走不一样的路,想抓也抓不住。

  拿走这几项,兵政府还剩下什么?

  可能还能剩下一些权责,但剩下的都是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了。

  这些涉及到权力重分配和平衡的问题,只能是皇帝和核心人员进行议定,反正刘钰是做不了主的。

  其实这些东西,在刘钰看来都是边角料。

  军改真正的核心,就是军衔制和定期退伍制。

  军官退役后保留预备役,继续领取三分之一的军饷。

  老兵退伍后,要么国家按照每个人七十两左右的花销,安排到边疆屯垦;要么直接给予两年的薪水大约是三十两,作为安置费用。是买地也好,还是做小买卖也罢,剩下的就不管了。

  但是一旦国家急需兵员,又能迅速把他们征召入伍,保持足够的兵员。

  以二十万常备军为例,七年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