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参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战役计划。
这样一来,可以把一些老将调开军权,同时安插一些新锐的年轻人。
皇帝可以作为这个参谋部的首脑,以参谋部的计划而用皇帝的名义,对战役战略进行一些指导。
这样一来可以把一些军功实权派的老将剥离,二来皇帝可以一直在军中保持足够高的威信。
配合刘钰当日在金水桥前所说的“标准化线列燧发枪刺刀兵团”的设想,皇帝可以慢慢把军权彻底收回到这个参谋部的手里。
至于将来能否控制,那就是另外的事了。
甚至可以学一学类似于前朝内阁学士,参谋部里靠老将撑门面、靠一群没有根基的年轻人为基石。
后勤补给当然要仍旧掌握在军官之外的文官手里,互相制衡,倒似乎也的确不失为一条路。
只是现在肯定是没法用。
一来没有刘钰之前建言的专门的军校;二则这东西到底怎么弄也就刘钰知道个大概,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靠这一个人肯定不行。
一个小小的城堡围攻,刘钰就花了许多天时间,写了厚厚的报告。
至于说指导一场战役,那就更不用提这工作量有多大,这根本就不是几个人能撑起来的。
这些都是李淦的理解,很多地方理解的并不对,却也隐约似乎掌握到了一些关键。
这似乎是想把战役指挥权从统帅个人那里,弄到人多容易分化控制和掌握的参谋部手里。
这个参谋部真要是形成了,肯定是要夺权的。
最起码,兵政府职方司的权要拿到手,这样才能绘制地图、考察外国军力,制定外部边患的应对之策;库部司的权责,要肯定要分走一部分;天佑殿的权责,似乎也要分走一些……
西北边疆一旦平定,国朝肯定是要偃武修文的。
走不好,就容易走成宋朝的路子,冗官冗员,彼此制衡有余,但却难以聚力,将来万一战事再起,也很难说。
李淦觉得,这事儿得慢慢考虑,毕竟这可能是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现在暂时还是不要动,至少等打完西北再议。
而且很多细节,还需要考虑。
权责的重新分配、文武体系部分合并、将来制衡控制等等,都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而且李淦也觉得刘钰的想法和做法南辕北辙。
就像是他在东边折腾的那些事,靠的是兵法旧智,见机行事;参谋部则更像是只适合大规模会战、决战,前线的小规模战斗或者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并不适用。
再一想刘钰一直以来念念不忘的一些事,李淦似乎也是明白了刘钰的真正用意。
这东西,听起来,好用是好用。
但好用的前提……
是改革军制、征兵体系、重分权责、建立军官团、建设军校、改革税制、变革显学、移风易俗……
而其中,最简单的,反而是淘汰冷热混编方阵转而用刘钰所说的燧发枪配刺刀从而组建标准军团。
就算是最简单南的这一项,都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钱从哪来?问谁征税?军官从哪出?培养军官的威望归谁?谁来培养新军军官?养这样一支新军是否有用?国朝在平定西北之后是否还会有大规模陆战?
哪一项,都是会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变革。
绕到最后,似乎又绕回到了刘钰最开始说的那些话:
会通中西、以求超胜。
这种变革所需的魄力,着实太大。
李淦自盼着自己要赶汉超唐、青史留名,暂时却也没有胆量搞这么激进的改革。
大约估摸出刘钰这个皇帝最不了解的勋卫的真实想法和他所坚持的道路,李淦决定,看看再说。
既然刘钰有想法,那就让刘钰去干,看看他的下一步到底要干什么。至少现在,李淦觉得看不透刘钰。
心想,我假装不知道你的想法,倒是要看看你下一步到底往哪走。
第(3/3)页
战役计划。
这样一来,可以把一些老将调开军权,同时安插一些新锐的年轻人。
皇帝可以作为这个参谋部的首脑,以参谋部的计划而用皇帝的名义,对战役战略进行一些指导。
这样一来可以把一些军功实权派的老将剥离,二来皇帝可以一直在军中保持足够高的威信。
配合刘钰当日在金水桥前所说的“标准化线列燧发枪刺刀兵团”的设想,皇帝可以慢慢把军权彻底收回到这个参谋部的手里。
至于将来能否控制,那就是另外的事了。
甚至可以学一学类似于前朝内阁学士,参谋部里靠老将撑门面、靠一群没有根基的年轻人为基石。
后勤补给当然要仍旧掌握在军官之外的文官手里,互相制衡,倒似乎也的确不失为一条路。
只是现在肯定是没法用。
一来没有刘钰之前建言的专门的军校;二则这东西到底怎么弄也就刘钰知道个大概,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靠这一个人肯定不行。
一个小小的城堡围攻,刘钰就花了许多天时间,写了厚厚的报告。
至于说指导一场战役,那就更不用提这工作量有多大,这根本就不是几个人能撑起来的。
这些都是李淦的理解,很多地方理解的并不对,却也隐约似乎掌握到了一些关键。
这似乎是想把战役指挥权从统帅个人那里,弄到人多容易分化控制和掌握的参谋部手里。
这个参谋部真要是形成了,肯定是要夺权的。
最起码,兵政府职方司的权要拿到手,这样才能绘制地图、考察外国军力,制定外部边患的应对之策;库部司的权责,要肯定要分走一部分;天佑殿的权责,似乎也要分走一些……
西北边疆一旦平定,国朝肯定是要偃武修文的。
走不好,就容易走成宋朝的路子,冗官冗员,彼此制衡有余,但却难以聚力,将来万一战事再起,也很难说。
李淦觉得,这事儿得慢慢考虑,毕竟这可能是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现在暂时还是不要动,至少等打完西北再议。
而且很多细节,还需要考虑。
权责的重新分配、文武体系部分合并、将来制衡控制等等,都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而且李淦也觉得刘钰的想法和做法南辕北辙。
就像是他在东边折腾的那些事,靠的是兵法旧智,见机行事;参谋部则更像是只适合大规模会战、决战,前线的小规模战斗或者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并不适用。
再一想刘钰一直以来念念不忘的一些事,李淦似乎也是明白了刘钰的真正用意。
这东西,听起来,好用是好用。
但好用的前提……
是改革军制、征兵体系、重分权责、建立军官团、建设军校、改革税制、变革显学、移风易俗……
而其中,最简单的,反而是淘汰冷热混编方阵转而用刘钰所说的燧发枪配刺刀从而组建标准军团。
就算是最简单南的这一项,都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钱从哪来?问谁征税?军官从哪出?培养军官的威望归谁?谁来培养新军军官?养这样一支新军是否有用?国朝在平定西北之后是否还会有大规模陆战?
哪一项,都是会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变革。
绕到最后,似乎又绕回到了刘钰最开始说的那些话:
会通中西、以求超胜。
这种变革所需的魄力,着实太大。
李淦自盼着自己要赶汉超唐、青史留名,暂时却也没有胆量搞这么激进的改革。
大约估摸出刘钰这个皇帝最不了解的勋卫的真实想法和他所坚持的道路,李淦决定,看看再说。
既然刘钰有想法,那就让刘钰去干,看看他的下一步到底要干什么。至少现在,李淦觉得看不透刘钰。
心想,我假装不知道你的想法,倒是要看看你下一步到底往哪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