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天堑通途九泽网 艳俗端淑两面尼(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法),藕,笋尖,这些都是《要术》中有记载的食材,我们先略过不谈,着重将一些在世俗面争议比较大的物种。
甘蓝,最近好像很火的样子,“传说”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它在中国古代称为“芜菁”,“葑菜”(《说文》记载葑既芜菁)。芜菁在《要术》中有专门词条,而葑菜在春秋时已入中原:《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邶,在现在的河南。所以中原的甘蓝种植史,早在春秋之前。因为它属于球根植物,汉代的时候,人们在蝗灾灾年种植,以求生存。《后汉书·桓帝纪》永兴二年六月(公元154年)蝗灾为害,诏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可见当时的芜菁已经摆脱野生,进入人工种植状态。这比欧洲芜菁主要产区法国的人工种植史,还要早。
接下来我们说土豆。一提土豆,马上就能跳出各路专家,就算不提“哥伦布大交换”吧,土豆的亩产可以吨计,中原如果有这样的作物,哪儿那么容易饿死人?所以在网文界,尤其是历史网文界,凡是涉及到穿越类的小说,大多都要用上土豆梗。土豆出世,天下温饱啊。这时候贾思勰就不服了。
首先我们要解说一下,土豆,属于芋类。《说文》,大叶实根,骇人,谓之芋。芋,泛指地下块茎作物。就算是现在,土豆也被称作,洋山芋,洋番芋,阳芋。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土生芋类,比如山药等等,它们和土豆没有半点关系,而且从植物学上说,血缘也很远。土豆的近亲其实是茄子……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先撇清关系,我们才更容易分辨真伪。山芋与洋山芋(土豆)区别巨大,主要如下?
一,山芋草本,没有地上茎;土豆有地上茎。
二,山芋块茎不均,有大有小,古称多子。土豆块茎大小较均一。
三,土豆亩产高。
有了这种认知,我们再来找农书记载,
《齐民要术•种芋第十六》引西晋《广志》:蜀汉既繁芋,民以为资。凡十四等:有君子芋,大如斗,魁如杵𥰠。有车毂芋,有锯子芋,有旁巨芋,有青边芋:此四芋多子。有谈善芋,魁大如瓶,少子;叶如散盖,绀色;紫茎,长丈馀;易熟,味长,芋之最善者也;茎可作羹臛,肥涩,得饮乃下。有蔓芋,缘枝生,大者次二三升。有鸡子芋,色黄。有百果芋,魁大,子繁多,亩收百斛。
谈善芋,个大,少子(均一),叶如散盖,紫茎!(有地上茎!)味道最好,是块根类植物里最好吃的。亩产多少?这个物种没写,但是有一种叫鸡子芋的,亩产百斛。一斛十斗,本是容积单位,换算成稻米百斛足足两吨有余!结合我们上面总结出的三点,这个谈善芋,更近似土豆,至少是味美!高产!完全具备土豆在农业上的价值意义。中原饥荒,不需要土豆拯救。
《广志》对高产芋类的记载还不是最早的,汉代《泛胜之书》才是农书祖宗:种芋,区方深皆三尺。……一区收三石。
其实汉代就有高亩产的芋,细节不多,我们不瞎猜,但亩产却可以计算。这里说种芋一区方三尺。收三石。亩产也是以吨记的。
关于土豆说的有些多了,没有给最劲爆的紫菜留下太多篇幅,那就直接引原文一句话说透吧:《要术•卷十》,紫菜,吴都海边诸山,悉生紫菜。又《吴都赋》云,“纶组紫菜”也。《尔雅》注云,”纶,今有秩啬夫所带纠青丝纶。组,绶也。海中草,生彩理有象之者,因以名焉。”也就是说古时候的上海人(好吧,那时候还没有上海,反正就是长江口)早就从海里捞紫菜吃了,汉代之前(《尔雅》成书年代)就已有之。
我们可以看到,本文列举的菜色,生长迹象基本都可追溯到汉代之前,到南北朝均具实锤。这主要是因为《要术》的归纳成书。《要术》中记载的蔬菜瓜果品种繁多,有许多我们现代人并不知道与现代称呼如何对应。但可想而知的是,古人厨用料理的选择,并不比现在匮乏多少。
第(3/3)页
法),藕,笋尖,这些都是《要术》中有记载的食材,我们先略过不谈,着重将一些在世俗面争议比较大的物种。
甘蓝,最近好像很火的样子,“传说”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它在中国古代称为“芜菁”,“葑菜”(《说文》记载葑既芜菁)。芜菁在《要术》中有专门词条,而葑菜在春秋时已入中原:《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邶,在现在的河南。所以中原的甘蓝种植史,早在春秋之前。因为它属于球根植物,汉代的时候,人们在蝗灾灾年种植,以求生存。《后汉书·桓帝纪》永兴二年六月(公元154年)蝗灾为害,诏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可见当时的芜菁已经摆脱野生,进入人工种植状态。这比欧洲芜菁主要产区法国的人工种植史,还要早。
接下来我们说土豆。一提土豆,马上就能跳出各路专家,就算不提“哥伦布大交换”吧,土豆的亩产可以吨计,中原如果有这样的作物,哪儿那么容易饿死人?所以在网文界,尤其是历史网文界,凡是涉及到穿越类的小说,大多都要用上土豆梗。土豆出世,天下温饱啊。这时候贾思勰就不服了。
首先我们要解说一下,土豆,属于芋类。《说文》,大叶实根,骇人,谓之芋。芋,泛指地下块茎作物。就算是现在,土豆也被称作,洋山芋,洋番芋,阳芋。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土生芋类,比如山药等等,它们和土豆没有半点关系,而且从植物学上说,血缘也很远。土豆的近亲其实是茄子……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先撇清关系,我们才更容易分辨真伪。山芋与洋山芋(土豆)区别巨大,主要如下?
一,山芋草本,没有地上茎;土豆有地上茎。
二,山芋块茎不均,有大有小,古称多子。土豆块茎大小较均一。
三,土豆亩产高。
有了这种认知,我们再来找农书记载,
《齐民要术•种芋第十六》引西晋《广志》:蜀汉既繁芋,民以为资。凡十四等:有君子芋,大如斗,魁如杵𥰠。有车毂芋,有锯子芋,有旁巨芋,有青边芋:此四芋多子。有谈善芋,魁大如瓶,少子;叶如散盖,绀色;紫茎,长丈馀;易熟,味长,芋之最善者也;茎可作羹臛,肥涩,得饮乃下。有蔓芋,缘枝生,大者次二三升。有鸡子芋,色黄。有百果芋,魁大,子繁多,亩收百斛。
谈善芋,个大,少子(均一),叶如散盖,紫茎!(有地上茎!)味道最好,是块根类植物里最好吃的。亩产多少?这个物种没写,但是有一种叫鸡子芋的,亩产百斛。一斛十斗,本是容积单位,换算成稻米百斛足足两吨有余!结合我们上面总结出的三点,这个谈善芋,更近似土豆,至少是味美!高产!完全具备土豆在农业上的价值意义。中原饥荒,不需要土豆拯救。
《广志》对高产芋类的记载还不是最早的,汉代《泛胜之书》才是农书祖宗:种芋,区方深皆三尺。……一区收三石。
其实汉代就有高亩产的芋,细节不多,我们不瞎猜,但亩产却可以计算。这里说种芋一区方三尺。收三石。亩产也是以吨记的。
关于土豆说的有些多了,没有给最劲爆的紫菜留下太多篇幅,那就直接引原文一句话说透吧:《要术•卷十》,紫菜,吴都海边诸山,悉生紫菜。又《吴都赋》云,“纶组紫菜”也。《尔雅》注云,”纶,今有秩啬夫所带纠青丝纶。组,绶也。海中草,生彩理有象之者,因以名焉。”也就是说古时候的上海人(好吧,那时候还没有上海,反正就是长江口)早就从海里捞紫菜吃了,汉代之前(《尔雅》成书年代)就已有之。
我们可以看到,本文列举的菜色,生长迹象基本都可追溯到汉代之前,到南北朝均具实锤。这主要是因为《要术》的归纳成书。《要术》中记载的蔬菜瓜果品种繁多,有许多我们现代人并不知道与现代称呼如何对应。但可想而知的是,古人厨用料理的选择,并不比现在匮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