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我真是大昏君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三十六章 拓边不简单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资历,就是对辽东不够熟悉。对毛文龙来说,这当然是他的优势。

  可要是皇帝对毛文龙不满意,也就不排除将熊廷弼继续留在辽东。

  熊廷弼也不是不能留下,只要皇帝决定了,他自然也会兢兢业业,完成灭奴和拓边的任务。

  沉吟着,思索着,熊廷弼的措辞比较谨慎,他推荐了毛文龙,把镇守辽东的人马确定在三万。

  料敌从宽,熊廷弼不想压得太狠,让辽东主将难做,哪怕这个主将最后是他。

  “重建辽东尚未正式开始,万岁就已经把拓边提上日时议程……”

  熊廷弼放下笔,抬头望着墙上的地图,陷入了长长的思索。

  北边是草原,是海西,人烟稀少,环境恶劣。而阻挡明军北进的主要因素,却并不是这些,而是粮草物资的运输供给。

  奴儿干地区为何被定为羁縻之地,为何宣宗时内迁奴儿干都司于三万卫(今辽宁开原)?

  原因其实很简单,奴儿干地区苦寒,道路不便,朝廷财政的负担很大。

  宣宗实施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解散下西洋人员,以休养生民为念,在文治上可称为贤君。

  但熊廷弼却并不赞同此举,并且认为在天下全盛之时施行收缩政策,令人遗憾。而边疆事务虽然繁杂,但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往往也并不合适。

  手在地图上向上划动,熊廷弼估算着距离。若以开原或建州为基地,明军向北拓展的话,十里一堡,三十里一寨,推进数百里也没问题。

  但要考虑到物资的运输供应,熊廷弼的手指又往下缩,定在百里左右。

  皇帝的问题不好准确回答,重建辽东的具体进展如何,明年是否风调雨顺,粮食产出有多少,都是不能确定的事情。

  而向北拓边,还要以辽东为基地,这些就都要考虑在内。光靠外运粮食来支撑,军民加在一起要耗费多少?

  熊廷弼苦笑起来,觉得要把这些问题都向皇帝说明才好。万岁对于拓边扩张的热切,他是清楚的,可也不能太过急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