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我真是大昏君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一十八章 打仗打的是后勤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才能采取的行动。

  粮食物资是有,但运上去的速度和数量不够,这也是古代运输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困难。

  隋朝征高句丽,唐太宗征高句丽,都是因为后勤供应的问题,而久攻不下。两朝历经数十年,才终于灭了高句丽,消耗人力物资无算。

  所谓“千里运粮,十不存一”,古代的运输的耗费就是如此巨大。或有夸张之语,但也确实证明了后勤保障的艰难。

  朱由校不想和隋炀帝一样,动员规模庞大的民众运送粮草物资。就只能采取唐太宗征高句丽的策略,限制投入辽东的兵力,而在加强军力上作补偿。

  精兵强将,装备精良,粮饷充足,朱由校只能尽全力保证这几点。当然,在他看来,能做到这三点,明年平辽之战的胜利,已是可以期待。

  对此期待,朱由校划分了三个标准:彻底剿灭建奴,平辽战事结束;获得决定性胜利,建奴成为山贼土匪般的存在,四处逃窜;大获全胜,建奴折失过半,只能苟延残喘。

  这三个标准带给朱由校的喜悦自然是不一样的,可分为狂喜、大喜、小高兴。

  可不管达到哪一个,朱由校都认为可以大大地松口气,把精力转移到对付即将到来的大灾害上。

  哪怕明年的大反攻还没有结果,朱由校也有了缓纾民困的计划,并将在今年实施。

  去年在陕西减免赋税,今年则是河南或山西,明年就轮到了山东或河北。

  要知道,在小冰河期的高峰,这几个北方省份是影响最大的。

  而朱由校减免赋税也是按照“因粮”的标准,对地主豪绅不减不免,对老百姓则免收一年,让他们攒点存粮。

  地主豪绅家底丰厚,没有减免也一样家有余粮;老百姓则不同,过着苦巴巴的日子,一年减免足以让他们缓口气。

  每项政策的颁布实施,朱由校其实都是比较谨慎,考虑得比较周详的。

  他太清楚明末文官士绅的德行了,如果没有监督惩治,他的恤民之政也会变成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