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我真是大昏君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五十六章 科技推动历史,“帝党”谁与争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利除弊,则是眼前的最重要的任务。

  没错,最重要!比打建奴、平叛乱还重要。因为这是必须的条件,是胜利的基础。

  说得直白一些,党争不断的朝堂、钱粮紧张的财政、贪渎享乐的官员、活得艰辛的百姓,凭这些能战胜利外敌、平定内乱?

  后金自叛明到壮大,历史上的大明并非没有机会取胜,但完全被内部的积弊所捆住手脚,最终在内外的双重打击下土崩瓦解。

  站稳脚跟才能打人,收回手臂出拳才更猛,身体病怏怏的,还想着跟人干架,脑袋被驴踢了?

  现在能压制住建奴和水西叛贼的势头,并不能证明大明已经病愈。

  朱由校认为是自己的猛药起了作用,相当于吃了兴奋…剂。一时间生龙活虎,可要是不能找到持续的动力,或是就此满足,结果也不会比历史好上多少。

  所以,改革必须继续推进。阻力嘛,不会大,朱由校对此有着绝对的信心。

  有人会说,文官团体很强大,勋贵也很有势力,既得利益集团将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

  可朱由校已经看清了这些阻碍改革势力的虚弱。

  你想,一个得到皇帝宠信的公公,都能将文官团体打得分崩离析,并形成了权倾朝野的“阉党”,皇帝还能不如老魏?

  想做官儿的人多了,就是什么东林党、楚党、浙党的官员全滚蛋,大明也照样运转,更会有无数人削尖脑袋往前钻,极力争取被团结在皇帝周围的资格呢!

  左手印把子,右手枪杆子,乃是千古不变的封建社会用人的硬道理。

  想要官位和权力,没问题,只要你听皇帝的话;怎么,想跟皇帝掰手腕,想串联起来阻挠?那也好办得很,罢官除籍还是轻的,抄家流放已是标准处罚。

  明有军队,暗有厂卫,又有不断壮大的“帝党”,朱由校觉得再干不过什么利益集团,岂不是连没下面的魏公公都不如?

  造反,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串联反对,刚有迹象就收拾,根本不给他们做大的机会。

  坐在御椅中,朱由校正翻阅着东厂呈上的汇报。没有大事儿的话,五天一报;可能要出事儿的话,天天上报。

  监视的重点便是东林、楚、浙等党的文官,以及各地宗藩和勋贵。特别是在改革中失意的家伙们,更是重中之重。

  宗藩还算老实,特别是藩王,不仅有东厂盯着,地方官员也看得很紧。一个个的当猪养了辣么多年,能吃饱穿暖,基本上没人舍出身家性命来搞事儿。

  报告中还提到了福王朱大胖,舍财接回了老娘,正在享天伦之乐。

  朱大胖天天晨昏定省,还向地方官报备,带着老娘在开封周边游山玩水了一番。据说,连体重都减轻了不少。

  朱由校抿起嘴角,不无恶意地揣测,朱大胖能减肥不是因为运动,而是心疼拿出的钱财吧?

  关于文官的报告也有,但那帮可能会成为改革阻力的家伙,显然已经被“帝党”打得落花流水。

  以贪渎之罪不断处罚,最轻的也给押到东番、海南劳动改造去了。稍有串联,便又是一顶结党营私的大帽子扣下来,也滚去为开发边疆做贡献了。

  把所有的不安定因素都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是朱由校最直接的办法。

  在毫不留情的打击下,很多文官也改弦更张,削尖脑袋讨好皇帝,以便成为“帝党”的一员。

  打击的同时,朱由校对听话的官员也不吝啬。有打有拉,“帝党”的壮大已是不可阻挡。

  嗯,说“帝党”还不是特别准确。既然“朕即是国”,那团结在自己周围的文官武将岂不都是大明的好官?

  本来阅看报告挺高兴,可当看到最后的文字时,皇帝不由得变了脸色。

  “真是给脸不要脸,非要逼朕发飚。”朱由校啪地扔下了文件,冷笑起来,决定枪打出头鸟,既搂钱又震慑其余,一举两得。

  侍立阶下的王体乾被响声吓了一跳,别看他好象垂着头,可是一直在观察皇爷的脸色。皇爷突然现出怒色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