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科学无捷径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子来自二十一世纪,利用一千年的优势发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门火炮,肯定要比固有历史先进才行。”
李宪很清楚,人类历史上第一门实战火炮,元末明初才会出现。而且因为没有发明炮弹,所以都是前装火药和球形弹丸。
因为密封性不好,点火发射之前,还要用黏土封住炮口才行。这样一来,每一次开火之后,就一定要清理炮管,否则就不能打出第二炮。
这样一来一去,一分钟能不能打出两发炮弹,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实际上在战斗过程中,刚开始的火炮都只有开火一次的机会,敌人的骑兵就已经冲上来了。
在这一时期,只能说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火炮的巨大威力,实际上没有什么实用性。
正因为如此,火炮发明数百年之后,大明朝竟然被满清鞑子的骑兵打得落花流水。
至于到了腐朽的满清,火炮铸造技术不进反退,从而把华夏民族送进了万劫不复的屈辱深渊。
李宪具有先知先觉的神通,当然不可能走老祖宗失败的道路。他既然决定发明第一门火炮,那就必须是具有实战威力的真正的火炮。
虽然没有发射药,也没有击发装置,但这并不是主要的障碍,点火发射也完全能够实现大威力的连续发射。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李宪认为自己就白穿越一回。
不管李宪有多么美妙的“伟大构想”,铸造火炮肯定需要别人来做,控制质量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拿出标准度量衡。
“老子的火炮铸造精度,最起码也要达到毫米级。不然的话,今后就没有办法批量生产炮弹。不能使用批量炮弹发射,笨重的火炮还是废物。”
想想就泄气,李宪把已经画出来的图纸揉成一团扔到地上。
“老子只能从零开始!”李宪嘟囔一声,又开始埋头画图。
这一次非常简单,因为他就画了一个细长细长的长方形——这是李宪“发明”的厘米尺,总长度就是标准的一米。一共一百厘米,每一厘米分割成十毫米。
画图并不难的,铸造一把铜尺,并且刻上刻度也不困难。
可是李宪把图画出来了,又面临两个巨大的困难:如何才能确定一毫米究竟是多长?具体的标准是什么?
“宋朝的长度单位,最大的是丈,一丈等于十尺,总长312厘米,每一尺等于31.2厘米。一米等于三尺,合计93.6厘米,这比后世的标准短很多,中间相差6.4厘米。”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说过了。
一米相差6.4厘米,这不是一般的麻烦,而是一个可以让神仙丧命的误差。
为了有利于今后长远发展,李宪决定另起炉灶,彻底推翻宋朝的长度单位。
要想推翻一套旧体系,首先就必须彻底搞清楚旧体系的内涵,然后才能发扬光大。
但是李宪很清楚,这个年代的度量衡之间也存在极大误差,所以他只能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利用统计学原理,在比对中求取平均值,这是最接近真理的办法。
想到这里,李宪冲外面叫道:“梁艳,你马上到匠做营去一趟,让陈老幺把他们使用的营造尺收集三套,赶紧给我送过来,有急用。”
第(3/3)页
子来自二十一世纪,利用一千年的优势发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门火炮,肯定要比固有历史先进才行。”
李宪很清楚,人类历史上第一门实战火炮,元末明初才会出现。而且因为没有发明炮弹,所以都是前装火药和球形弹丸。
因为密封性不好,点火发射之前,还要用黏土封住炮口才行。这样一来,每一次开火之后,就一定要清理炮管,否则就不能打出第二炮。
这样一来一去,一分钟能不能打出两发炮弹,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实际上在战斗过程中,刚开始的火炮都只有开火一次的机会,敌人的骑兵就已经冲上来了。
在这一时期,只能说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火炮的巨大威力,实际上没有什么实用性。
正因为如此,火炮发明数百年之后,大明朝竟然被满清鞑子的骑兵打得落花流水。
至于到了腐朽的满清,火炮铸造技术不进反退,从而把华夏民族送进了万劫不复的屈辱深渊。
李宪具有先知先觉的神通,当然不可能走老祖宗失败的道路。他既然决定发明第一门火炮,那就必须是具有实战威力的真正的火炮。
虽然没有发射药,也没有击发装置,但这并不是主要的障碍,点火发射也完全能够实现大威力的连续发射。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李宪认为自己就白穿越一回。
不管李宪有多么美妙的“伟大构想”,铸造火炮肯定需要别人来做,控制质量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拿出标准度量衡。
“老子的火炮铸造精度,最起码也要达到毫米级。不然的话,今后就没有办法批量生产炮弹。不能使用批量炮弹发射,笨重的火炮还是废物。”
想想就泄气,李宪把已经画出来的图纸揉成一团扔到地上。
“老子只能从零开始!”李宪嘟囔一声,又开始埋头画图。
这一次非常简单,因为他就画了一个细长细长的长方形——这是李宪“发明”的厘米尺,总长度就是标准的一米。一共一百厘米,每一厘米分割成十毫米。
画图并不难的,铸造一把铜尺,并且刻上刻度也不困难。
可是李宪把图画出来了,又面临两个巨大的困难:如何才能确定一毫米究竟是多长?具体的标准是什么?
“宋朝的长度单位,最大的是丈,一丈等于十尺,总长312厘米,每一尺等于31.2厘米。一米等于三尺,合计93.6厘米,这比后世的标准短很多,中间相差6.4厘米。”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说过了。
一米相差6.4厘米,这不是一般的麻烦,而是一个可以让神仙丧命的误差。
为了有利于今后长远发展,李宪决定另起炉灶,彻底推翻宋朝的长度单位。
要想推翻一套旧体系,首先就必须彻底搞清楚旧体系的内涵,然后才能发扬光大。
但是李宪很清楚,这个年代的度量衡之间也存在极大误差,所以他只能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利用统计学原理,在比对中求取平均值,这是最接近真理的办法。
想到这里,李宪冲外面叫道:“梁艳,你马上到匠做营去一趟,让陈老幺把他们使用的营造尺收集三套,赶紧给我送过来,有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