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红歌的力量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章 《黄河大合唱》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为抗战发出的怒吼之声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大合唱》,展示了中华民族抗击外辱的伟大力量。这首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生动反映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而又英勇无畏的抗战生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深刻地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召,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一)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她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历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众多歌颂黄河的音乐作品中,最成功的当首推《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作曲。

1938年11月,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光未然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使他受到极大的震撼,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经过反复酝酿、构思,终于写成了长诗《黄河吟》。

1939年1月,光未然返回延安,在除夕联欢晚会上朗诵了这首《黄河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时任鲁艺音乐系系主任的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将诗歌创作成一首歌。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不久,《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有力地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二)

《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黄河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