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青鸟异闻录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八十六章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处。 这些遗迹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四个区域。其中,镇巴县三元镇和南郑县小南海镇集中区天坑最为密集,岩溶地貌景观形态最为完整,分布有单体规模最大的镇巴圈子崖天坑、形态最典型的镇巴天悬天坑、坑底有原始森林的南郑伯牛大型天坑。另外,西乡县骆家坝镇集中区则发现有雄伟壮观的天生桥和商周时期川陕最大悬棺遗址——“神仙崖”悬棺墓。 汉中天坑地质遗迹具有3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从地质遗迹本身的物质组成看,天坑、石林、溶洞等都是发育在古老而坚硬的碳酸盐岩地层之中。这些地层成岩程度高,抗压性强,为其保持自然状态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从地质遗迹周边环境看,地质遗迹分布的最核心区域,地势险要,人迹罕至,岩溶系统完整,生态系统良好,各类地质遗迹均保持原始状态、自然状态、天然状态,基本未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是最为完整、最具自然状态的世界级地质遗迹。 天坑洞穴中保留有丰富的古地下河冲积物、次生化学沉积物以及重力崩塌堆积物等,为研究地下河演化和秦岭南部古环境变化提供了宝贵素材。另外,天坑群为某些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特殊的生态地质条件,特别是鼯鼠等濒危物种的发现,为研究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独特性提供了极佳场所。[1] 天坑广西天坑 2019年11月1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发现一个世界级的天坑群。该天坑群由19个天坑组成,主要分布于那坡县城厢镇和龙合乡,这是中国境内继大石围天坑群、汉中天坑群后,发现的又一世界级天坑群。这些天坑容积均在百万立方米以上,保存完好,有的发育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原之上,有的顺着地下河轨迹呈串珠状分布。 温特帕克天坑 温特帕克天坑在1981年形成于该市一个公共游泳池下面,其成因可能是水通过游泳池底的小裂缝渗入下面的土壤。由于佛罗里达州的土壤多沙,即便是游泳池周围的水生植物也有可能慢慢地将足够多的土壤冲走,侵蚀下面的固体石灰岩层。 天坑马尔伯里天坑 这个深约185英尺(约合56米)的天坑于1994年出现在佛罗里达州的马尔伯里市,发生塌陷的地方位于采矿企业IMC-Agrico倾倒的一堆废料。该公司当时正在开采岩石以提取磷酸盐。磷酸盐是一种化学物质,是化肥的主要成分,主要用于制造磷酸,以及增强苏打和各种食品的味道。然而,在磷酸盐从岩石中提取出来以后,主要成分是石膏的废料被作为泥浆过滤出来。 随着一层层的石膏被晒干,就形成了裂缝,就像出现在干燥泥团上的裂缝。后来,水在裂缝中不断流动,将地下物质卷走,为天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天坑永不沉没之坑 阿拉巴马州“永不沉没之坑”是一个石灰石陷坑,深度大约在50英尺(约合15米)左右,里面生活着罕见的蕨类植物。上世纪90年代,一群探洞者买下了这个陷坑,通过这种方式为子孙后代保护这个自然奇观。 天坑危地马拉天坑 危地马拉天坑 2007年,危地马拉城也曾出现过一个类似天坑,这个天坑的直径约为60英尺(约合18米),深约300英尺(约合100米)。 天坑皮谢尔的陷坑 长年开采锌矿和铅矿让俄克拉荷马州与堪萨斯州交界附近皮谢尔的地面布满陷坑,包括2008年所拍照片中的这个陷坑。一些矿在挖掘过程中距离地面太近,顶部无法支撑上方土壤的重量,最终导致塌陷。密苏里州的格乌泽说:“密苏里州和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煤矿附近也曾出现过陷坑。我们的建矿技术越来越高,顶部足以支撑上方土壤的重量。”
中国和来自法国的科考专家近日围绕东兰的 科考人员在天坑底部发现地下水 地质资源开展了首次联合科考活动,探测地下洞穴长度达16.5公里,发现一座深度超过400米的天坑,为国内罕见。 此次中法联合科考队队长、法国洞穴探险联盟协会秘书长让·波塔西介绍说,历时8天,中法科考人员联合对东兰县境内的武篆镇、泗孟乡、兰木乡等地的12个洞穴(天坑)进行了科学探险活动。[7] 科考探险队发现,东兰县的地下洞穴不仅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河资源丰富,一些洞穴相通形成廊道景观, 科考人员发现的洞穴动物(3月2日摄) 洞穴内还不乏造型各异的钟乳石、流水、瀑布、湖泊等。科考人员在泗孟田园风光景区周边还发现了天坑群,其中一个天坑深度约420米,为国内罕见。[7] 2016年3月3日,科考人员进入天坑探险。科考人员在天坑底部发现地下水,在探险过程中,科考人员发现了蝙蝠、百花蛇、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紫色金线鲃以及不知名的多脊柱动物和花朵等动植物,并且首次在广西境内发现洞穴生物布甲。科考专家称初步探险即发现东兰地质资源十分丰富,随后还将把探险发现的不知名物种的图片,交给动植物专家进行科学鉴定。[7] 2016年,位于秦巴山区的汉中天坑群首次被发现,将天坑发育的纬度推到了北亚热带北端。 截至2017年底,以约100km2分布区域为界而论,全国发现的天坑群数量27个,其天坑数量达到172个,其中超大型天坑(天坑直径大于500m或天坑容积大于50Mm3)16个。27个天坑群中最大的天坑群为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在约100km2范围内分布有29个天坑。
天坑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规模最大的个体形态,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喀斯特及其相关科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 天坑的形成与喀斯特水文地质过程及含水层的演化有着特别密切的相互联系,天坑形成机制及其分布与演化规律的研究,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含水层性质及演化过程认识的巨大飞跃。 天坑的研究将有助于对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机制,特别是溶蚀、侵蚀和崩塌作用的机制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化及发展。
而空间虫洞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也译作蛀孔。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虫洞是1916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首次提出的概念,1930年由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的,认为透过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或者做时间旅行。 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该理论。简单地说,“虫洞”就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暗物质维持着虫洞出口的开启。虫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婴儿宇宙连接起来,并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虫洞也可能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时空隧道,所以也叫"灰道"。 理论上,虫洞是连结两个遥远时空的空间隧道,就像是大海里面的漩涡,是无处不在但转瞬即逝的。这些时空漩涡是由星体旋转和引力作用共同造成的。就像漩涡能够让局部水面跟水底离得更近一样,能够让两个相对距离很远的局部空间瞬间离得很近。不过有人假想一种奇异物质可以使虫洞保持张开,也有人假设如果存在一种叫做幻影物质(Phantom matter)的奇异物质的话,因为其同时具有正能量和负质量,因此能创造排斥效应以防止虫洞关闭。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观察到虫洞存在的证据。为了与其他种类的虫洞进行区分,一般通俗所称“虫洞”应被称为“时空洞”。
“虫洞”的概念最早于1916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提出[2] ,并于1935年由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加以完善[3-4] ,因此,“虫洞”又被称作“爱因斯坦—罗森桥”[5] 。一般情况下,人们口中的“虫洞”是“时空虫洞”的简称,它被认为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捷径”,物体通过这条捷径可以在瞬间进行时空转移。但爱因斯坦本人并不认为“虫洞”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虫洞”在后来的几十年中,都被认为只是个“数学伎俩[3] ”。 1962年,罗伯特.富勒和约翰.惠勒发表论文证明如果虫洞连接同一宇宙的两个部分,那么这类虫洞是不稳定的[6] 。1963年,新西兰数学家罗伊·克尔提出假设,使得“虫洞”的存在重新获得了理论支持[3] 。和人类一样,恒星也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克尔认为,如果恒星在接近死亡时能够保持旋转,就会形成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动态黑洞”。当我们像电影中那样沿着旋转轴心将物体发射进入后,若是能够突破黑洞中心的重力场极限,就会进入所谓的“镜像宇宙”。《星际穿越》中的宇航员库珀在黑洞中所处的“超维度”空间,其实就可以被看作是对“镜像宇宙”的一种解读。从宇宙进入“镜像宇宙”,本身就是一次“时空穿越[3] ”。 虫洞(4张) “银河系虫洞说”源自在暗物质研究上取得的突破[3] 。暗物质是指不与电磁力产生作用、无法通过电磁波的观测进行研究的物质。与“虫洞”不同的是,人们已经通过引力效应证实了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存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