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中国梦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章 实现中国梦的条件、原则与方略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投资实业的人少,失业率很高,政府收的税会减少,社保基金的征收也会减少。结果是,一方面导致政府谋求公平的财力不够,另一方面,中等收入者减少,失业率上升,反而使收入分配失去平衡。

生活富裕与资源环境相平衡的原则。财富是由资源和环境所支撑的,而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有的国家人口相对少,而人均资源相对多;有的国家人口相对多,而人均资源拥有较少,并且生活和发展的环境狭小。人口相对少,人均相对拥有资源多,并且环境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支撑人民富裕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就优越。比如,美国3亿左右人口,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他们可居住在面积较大的宅园里,可以有游泳池;每个家庭可以有多台轿车,可以轿车出行等等。而中国,人口众多,相对资源拥有较少,并且生活和发展的空间和土地等资源人均拥有较少,人均环境狭小。因此,在生活方式和财富形式上,就不可能有美国的住宅等财富形式,也不可能学习和照搬他们的生活方式。

福利社会与生产力水平和财政能力相平衡的原则。中国梦的许多内容,与建立一个福利社会有关,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但是,福利社会的基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更具体地讲,是财政能力。仅仅讲求效率,政府不提供社会福利,或者提供的较少,这不仅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原则,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但是,从北欧、拉美,甚至是美国的福利制度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的动乱,这不能不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建设福利社会方面的教训。我们在走中国道路时,千万千万不能再重蹈他们的覆辙。因此,居民生活福利的哪些方面能全部包下来,哪些方面给以补贴,项目多少,规模多大,哪些方面由市场提供,由居民依靠自己的收入买单,一项惠民的政策出台,均需要认真进行财力投入,并进行可持续进行的可行性研究。政治家对民众的承诺,一定要由财政部门提供依据。钱从哪来,够不够用,能可持续吗?应当是负责任的政治家提供福利争得公民信任前,必备的向经济专家们的政策咨询。三个需要规避的问题是:防止高赤字和高负债支撑国家的福利体系,最后通过货币贬值、金融风暴,甚至是经济危机的途径来平衡不能达到的福利;防止本代人动用下一代,甚至下几代人的资源、财力来满足本代人的福利,将供给与需求的缺口,将巨额的债务,转移给后一代,甚至是后几代人,导致他们的经济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失去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防止党和政府福利承诺太多,后来的财力不能承受,导致福利的不可持续性,在迫不得已削减一些福利项目和降低福利水平时,遭到人民的反对,失去人民的信任。

社会主义原则。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转向了发展生产力,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0年来,我们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虽然可能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总体上还是成功的,创造了中国的发展奇迹。贫穷的平均,不是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在1990年12月24日,他说道:“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在经济发展上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在民生和共同富裕方面,从目前收入分配的格局看,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GDP中居民收入分配比率持续下降,城乡差距在继续拉大,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如果没有有效的战略和对策加以解决,任其发展下去,问题将会越积越难,局面可能会变得非常恶化,以至于到不可收拾的程度。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资源配置方式上,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的选择符合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有利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实现公平,如何解决安居乐业这样的民生问题,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实际上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我认为,是一个新的考验。对于这一个新的课题,如果中国共产党人不能交出满意的答卷,就会偏离邓小平讲的共同富裕,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未来30年,在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需要切切实实处理好在强国的同时富民的问题,控制住城乡间、居民间、地区间和行业间收入和财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并在“十二五”期间能得到缩小,在未来十年中显著缩小,争取将基尼系数控制在0.35以下,最后建设成一个生产力发达、人民共同富裕、生活幸福美好,并且国家强盛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也是中国梦,是中国人对未来理想的综合体现。

三、实现中国梦:按民意执政

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将步伐踩在老百姓的心坎上,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利益,执政为民,怎样为民?我认为重要的是按照人民的企盼,人民的理想,人民的意愿执政。执政为民如何,关键是看执政过程中对人民的各种需求和理想实现得如何。

需要看到的是,13.4亿到15.5亿中国人21世纪的生活和发展之梦,人民富裕和中华民族强盛的理想,即中国梦,是未来30到4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要按民意执政,才能顺应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带领占世界1/5的人口,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复兴。

中国梦,中国理想,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高不可攀和虚无缥缈,以及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如果这种理想是一二百年以后,甚至是几十代人,上百代人以后才能实现的理想,而在30年或者40年中都不能实现,不能看到和感受到,甚至有可能越干越穷,越干生活水平越下降,虽然这种理想在表述上更加宏大,在理论设计上更加美好,开始可能成为人民奋斗的动力,但实现起来遥遥无期,时间久了,人民会因为遥不可及而感到厌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梦,中国理想,一定是从人民对日常生计的盼望和需求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少数理论家们在书屋中空想和推断出来的。不能以少数理论家们在书屋中空想和设计的中国梦和中国理想来代表十几亿中国人的实践中能够实现的未来之梦和理想。实事求是,务实,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品德。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样会将高尚的理论庸俗化。需要指出的是,中国13.4亿人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平凡和世俗的社会生活之中,如何在平凡和世俗的社会中有自己的发展机会,如何使平凡和世俗的工作和生活美好一些,是他们的梦想,集合起来,就是中国梦,就是中国理想最基础的部分。当年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设计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依靠广大农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是按照经典理论的设想从事,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中国人民的独立和建国梦。而30年前,如果没有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社会认识上的拨乱反正,没有他倡导的改革开放,而是按照经典理论的设想去搞社会主义,也不会有今天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甚至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可能还在世界各国的倒数第几位中徘徊。

民意是什么,就是十多亿人民的梦,是他们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理想,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和盼望。实现人民的这种梦想,满足人民的需求,并不是说,人民的生计和福利全部由党和政府供养起来。世界上只有人民创造财富,人民纳税供养政权,不可能政权创造财富,政权供养人民。任何政权供养人民的企图和行为,结果都会是印刷货币,都会是恶性通货膨胀,都会使这个国家的财政破产,都会是金融风暴和经济社会危机。因此,党和政府按民意执政,不是单纯地给予,而是设计正确的发展道路,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建设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给人民形成一种能创造财富的宽松的环境,充分调动亿万人民创业、创新、投资、就业的积极性,将亿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将这种巨大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生产力,来建设和发展我们的家园。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客观上存在着人民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盼望和需求。因此,中国梦是一种中国当今社会中国人的精神存在。十多亿中国人的梦想,十多亿梦想形成的精神力量,如果引导得当,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一种机遇,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如果处理不当,甚至错把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当作中国梦,当作中国理想,对于经济正常的发展,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将是一种巨大的风险。

中国梦的风险在于,二元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数亿农村人口的城市人梦,每一个农村人口到城市中,成为新的市民,城市能接纳他们吗?有创业和就业机会吗?通过自己的奋斗能在城市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吗?教育、医疗和社保和其他公共服务能与城里人平等吗,和城市原居民的分配和财富差距能逐步缩小吗?如果这些梦想不能实现,甚至差距很大,他们为梦想而奋斗的结果是失败,他们原来梦想的精神动力会变成什么样的动力呢?诸如此类,各种梦想如果很多都得不到实现,那么,就会对社会失望,梦想形成的精神正向动力就会变成反向动力,甚至是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力。因此,需要务实,并高度关注和了解客观现实中存在的中国梦,认真按照人民的企盼和需求去执政。执政为民,不能将别的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而误认为是中国梦,去按照这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去执政;执政为民,需要仔细地了解人民的企盼,根据这种企盼,制定执政的目标、任务、措施,并加以实施;执政为民,需要关注民生,不能忽视人民对工作和生活的企盼和需求,不能以领导人主观臆想,甚至一些人的愿望替代人民的企盼和需求,更不能为自己和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去行事。

四、走中国道路:科学执政

敢于梦想,就要敢于去想,敢于走创新之路。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同样需要敢于去想,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去走好梦想路上的每一步。发展道路的调整,首先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解放思想。

第一,要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趋势。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不能违背客观的经济规则,不能简单想当然的策划某一战略和政策,不能主观从事决策。比如,中国过去的反城市化,提倡农村发展工业和服务业,都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相违背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造成了城乡和产业结构的极度扭曲,积累了我们今天巨大的,需要花更大的力气解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种违背规律的反城市化,终将是做不下去的。

第二,感情不能代替客观规律。人们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无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去做成本高昂而收益甚小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