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狭路相逢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礼,使劲弯下腰,避免和张班头的眼神接触。
张班头想凑过去,仔细看看,却被马车挡着,刚迈开腿,看见我没有让开的意思,突然像是明白了什么,哈哈大笑着转身走了。
确定张班头已经走远,老妇人才起身,长舒一口气,走到马车跟前,对我说道:“下官见过大师!”
我单手回礼,如玉从马车后面走到左边辕座旁,刚要上车,惊道:“好内力!”
我循声望过去,只见刚才张班头拍打的地方,木板上留有清晰的五指印。
“大师与公主一路小心,下官不能远送,路途遥远,人烟稀少,还请晚出早归,提防歹人。”老妇人说完,看着远方,似有所指。
“今日恐被撞破,右丞相日后多加小心,遇有风吹草动,务要及早抽身。”如玉坐到马车上,拉起缰绳,慢慢调头。
这一进一出,如玉竟像换了个人。
黑鬃马在如玉的手中,也完全换了一个状态,转弯调头,前进后退,配合得无比默契。
这位八哥化生的右丞相应该又是一个隐藏的高手。
路上我问如玉,左丞相静云子天天在外面云游,右丞相又躲在这私塾旁边的民宅里,那水族的学馆不是荒废了么?
如玉笑笑,说道:“洞府之中,需要教导之妖,百年内不过一二,你以为竟像人间,如此多产么?”
我哑然,看来那化生池也不是谁都能进,谁都能出来的。
如玉的态度,和去见过右丞相之前,可以说是截然相反,一路上冷冰冰的。
我本想和如玉聊聊天,看样子一时半会儿是缓不过来了,索性不再管她,退到车棚内,躺在褥子上,闭目养神。
如玉驾着马车,顺着官道出县城往南走了大约十里地,前面有一个比较破败的村落。
不知道是马走累了,还是怎么,任凭如玉怎么驱赶,黑鬃马就是停步前,喷着粗气,不安地踢踏着地面。
我掀开轿帘,往外看看,太阳偏西,看时间应该是下午四点多,要是有什么能吓住马的,这会儿应该也不会出来吧?
除非是妖怪。
“莫急,稍微休息一下吧,看看哪里有草,能给马儿吃些。”我钻出车篷,跳下地,举目四望,实在荒凉。
看位置,应该是六里村。
根据县志记载,该村始建于宋朝,张姓兄弟二人由江浙一带远迁至此,为一世祖。
六里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最远端的距离都是六里,像个菱形,住民皆为张姓。
村子中间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大河,将村子分为南六里和北六里,大哥的后代住在南岸,二弟的后代住在北岸。
河中间有一座六孔石桥,叫做“兄弟桥”。
张姓兄弟及其后人,从建村以来,几百年内从未发生过争执,甚至连脸红脖子粗的大声说话都没有,宗族亲人频繁通过“兄弟桥”联系情谊,因此,该桥成为一门之内、兄弟亲情的象征。
后来被附近的社会人士追捧,成为关二哥之外的情义代表,兄弟结拜,拜过关二哥的并不算多么了不起,能在“兄弟桥”上行礼,才算真心的见证。
“兄弟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从青远县南行的主要通道,后来因为改朝换代的战争,使得六里村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元朝中期,为了躲避战祸,张姓宗族举全族之力,将村落整体东移,让出“兄弟桥”通路,桥边只留下几座院落,做个茶馆驿站之类的生意。
村子东移之后,张姓族人又沿河搭建了六座窄小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礼,使劲弯下腰,避免和张班头的眼神接触。
张班头想凑过去,仔细看看,却被马车挡着,刚迈开腿,看见我没有让开的意思,突然像是明白了什么,哈哈大笑着转身走了。
确定张班头已经走远,老妇人才起身,长舒一口气,走到马车跟前,对我说道:“下官见过大师!”
我单手回礼,如玉从马车后面走到左边辕座旁,刚要上车,惊道:“好内力!”
我循声望过去,只见刚才张班头拍打的地方,木板上留有清晰的五指印。
“大师与公主一路小心,下官不能远送,路途遥远,人烟稀少,还请晚出早归,提防歹人。”老妇人说完,看着远方,似有所指。
“今日恐被撞破,右丞相日后多加小心,遇有风吹草动,务要及早抽身。”如玉坐到马车上,拉起缰绳,慢慢调头。
这一进一出,如玉竟像换了个人。
黑鬃马在如玉的手中,也完全换了一个状态,转弯调头,前进后退,配合得无比默契。
这位八哥化生的右丞相应该又是一个隐藏的高手。
路上我问如玉,左丞相静云子天天在外面云游,右丞相又躲在这私塾旁边的民宅里,那水族的学馆不是荒废了么?
如玉笑笑,说道:“洞府之中,需要教导之妖,百年内不过一二,你以为竟像人间,如此多产么?”
我哑然,看来那化生池也不是谁都能进,谁都能出来的。
如玉的态度,和去见过右丞相之前,可以说是截然相反,一路上冷冰冰的。
我本想和如玉聊聊天,看样子一时半会儿是缓不过来了,索性不再管她,退到车棚内,躺在褥子上,闭目养神。
如玉驾着马车,顺着官道出县城往南走了大约十里地,前面有一个比较破败的村落。
不知道是马走累了,还是怎么,任凭如玉怎么驱赶,黑鬃马就是停步前,喷着粗气,不安地踢踏着地面。
我掀开轿帘,往外看看,太阳偏西,看时间应该是下午四点多,要是有什么能吓住马的,这会儿应该也不会出来吧?
除非是妖怪。
“莫急,稍微休息一下吧,看看哪里有草,能给马儿吃些。”我钻出车篷,跳下地,举目四望,实在荒凉。
看位置,应该是六里村。
根据县志记载,该村始建于宋朝,张姓兄弟二人由江浙一带远迁至此,为一世祖。
六里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最远端的距离都是六里,像个菱形,住民皆为张姓。
村子中间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大河,将村子分为南六里和北六里,大哥的后代住在南岸,二弟的后代住在北岸。
河中间有一座六孔石桥,叫做“兄弟桥”。
张姓兄弟及其后人,从建村以来,几百年内从未发生过争执,甚至连脸红脖子粗的大声说话都没有,宗族亲人频繁通过“兄弟桥”联系情谊,因此,该桥成为一门之内、兄弟亲情的象征。
后来被附近的社会人士追捧,成为关二哥之外的情义代表,兄弟结拜,拜过关二哥的并不算多么了不起,能在“兄弟桥”上行礼,才算真心的见证。
“兄弟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从青远县南行的主要通道,后来因为改朝换代的战争,使得六里村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元朝中期,为了躲避战祸,张姓宗族举全族之力,将村落整体东移,让出“兄弟桥”通路,桥边只留下几座院落,做个茶馆驿站之类的生意。
村子东移之后,张姓族人又沿河搭建了六座窄小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