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9章:唯物主义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
光有个头衔还不够,必须要立下点功勋才行。因此孙权花了很多年时间,终于趁着关羽不注意,拿下了荆州大部分地盘,同时斩杀关羽。曹操连忙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荆州牧,封南昌侯。
这么一来孙权既有功劳又有名头,真正成为了江东集团的领袖。他和手下人的差距正在越拉越大,手下人是不是也想着要进步?那就得逼着孙权也要往上走才行。
第三步,吴王、大将军。
这个时候孙权的骚操作出现了,他不仅没有往上走,反而选择向曹魏称臣。现在你知道了吧?孙权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当成汉臣,他们就是造反分子割据一方而已。如今选择投靠曹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毕竟孙权当时只是个南昌侯,而曹丕已经是皇帝了。曹丕也很大方啊,果断册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荆州牧,都督荆州、扬州、交州三州之地的军事。
公元220年,曹丕带汉称帝,建立曹魏王朝。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帝国。可是孙权却一直到了公元229年才称帝。这个时候曹操、曹丕、刘备都已经去世了。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没有哪个坏人会承认自己是坏人,正在做坏事。他们会给自己找各种合法正当的理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曹操一直以汉献帝作为傀儡,他也知道会遭人诟病,因此即使他一直行使着皇帝的权力,但他这辈子都没有篡位,看你怎么骂他了!
刘备就更别提了,一言不合就道德绑架,二话不说就搬出汉室基业作为门面。这谁扛得住啊?而且即使他做了皇帝,也没啥说的,毕竟人家也姓刘。
唯独孙权是最无奈的,他环顾四周,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在道德上站得住脚的理由。因此孙权就跟个草寇一样,割据一方,一直等待着。
等到自己建功立业,等到自己的地位慢慢攀升,等到大家习惯自己的统治,这个时候他再拖一拖,让大家主动觉得,孙权再不称帝都有点儿说不过去了。到了这个时候,孙权再称帝,那就名正言顺多了……
历史上有很多非常牛掰的文臣武将,尤其是那些帝王身边的智囊,一个个脑子别提多灵光了。正是在这帮人的帮助下,若干开国帝王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比如说姬昌有姜子牙,勾践有范蠡,刘邦有张良,刘备有诸葛亮,朱元璋有刘伯温。我们仔细去看这些人,其中唯一真正彻底功成身退的,只有范蠡一人。
范蠡这个人了不起啊,真正做到了丝毫不拖泥带水。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以后,范蠡不仅自己退休了,也没让自己的儿子在越国享受荣华富贵。因此范蠡的结局也是相对比较好的。
那么剩下这几位顶尖人才,他们又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如果遭到君主的猜忌,你又该咋整呢?
这或许是权臣想要继续享受自己一生努力成果的最好办法。如果再往前走一步,那就学习曹操、司马懿,这就有点儿不厚道了,而且建立帝王家族的风险,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如果再往后走一步,其实也不妥,因为极有可能遭到清算。
姜子牙作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两代君王的谋臣,居然没有因为年纪太大而退休。姜子牙拿的东西还真不少,不仅在周王室辅佐周武王一直到死,而且还给儿子争取来了齐国的封地。
又吃又拿,这品相的确不太好,但是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后来的谋臣可就不敢这么搞了,顶多给自己弄一小块地方做食邑,保证自己及其子孙的生活来源有着落。
当时是什么状况呢?姜子牙得到了封地齐国以后,并没有去上任,而是继续在周朝的镐京担任太师的职务,辅佐周成王、周康王,手握天下权柄。
此外姜子牙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长期在镐京担任虎贲之职,手握王宫禁军的军权。也就是说周天子一大家子的安危,全都是姜子牙说了算。
即使等到姜子牙去世以后,他的儿子齐丁公姜伋依旧手握禁军大权,而且成为了仅次于召公奭的辅政大臣,牢牢掌握着周朝的军政大权。这就是姜子牙父子俩的求生之道,长期掌权但不篡位。
诸葛亮的做法就更加纯粹一些了,他总喜欢以德服人。诸葛亮这个人的品行那是真没得挑,三国各路人,不分敌我都很佩服他。
他手握蜀汉大权以后,心里知道,人任务还没完成,可不能让那些有歪心思的人给破坏了大业啊!于是他到死也没有放弃权力。
很多人都很诟病这一点,其实你要知道,人心险恶,如果把大权让出来,蜀汉估计不出三天就要崩盘了,因为除了诸葛亮这种刘备的铁杆粉丝外,其他人谁愿意给刘备的儿子刘禅打工呢?
诸葛亮和曹操、司马懿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诸葛亮从来没有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做接班人。曹操的儿子、司马懿的儿子,可都是顺利接过了他们的权力的!
张良我们也很熟悉,他是刘邦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
光有个头衔还不够,必须要立下点功勋才行。因此孙权花了很多年时间,终于趁着关羽不注意,拿下了荆州大部分地盘,同时斩杀关羽。曹操连忙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荆州牧,封南昌侯。
这么一来孙权既有功劳又有名头,真正成为了江东集团的领袖。他和手下人的差距正在越拉越大,手下人是不是也想着要进步?那就得逼着孙权也要往上走才行。
第三步,吴王、大将军。
这个时候孙权的骚操作出现了,他不仅没有往上走,反而选择向曹魏称臣。现在你知道了吧?孙权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当成汉臣,他们就是造反分子割据一方而已。如今选择投靠曹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毕竟孙权当时只是个南昌侯,而曹丕已经是皇帝了。曹丕也很大方啊,果断册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荆州牧,都督荆州、扬州、交州三州之地的军事。
公元220年,曹丕带汉称帝,建立曹魏王朝。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帝国。可是孙权却一直到了公元229年才称帝。这个时候曹操、曹丕、刘备都已经去世了。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没有哪个坏人会承认自己是坏人,正在做坏事。他们会给自己找各种合法正当的理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曹操一直以汉献帝作为傀儡,他也知道会遭人诟病,因此即使他一直行使着皇帝的权力,但他这辈子都没有篡位,看你怎么骂他了!
刘备就更别提了,一言不合就道德绑架,二话不说就搬出汉室基业作为门面。这谁扛得住啊?而且即使他做了皇帝,也没啥说的,毕竟人家也姓刘。
唯独孙权是最无奈的,他环顾四周,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在道德上站得住脚的理由。因此孙权就跟个草寇一样,割据一方,一直等待着。
等到自己建功立业,等到自己的地位慢慢攀升,等到大家习惯自己的统治,这个时候他再拖一拖,让大家主动觉得,孙权再不称帝都有点儿说不过去了。到了这个时候,孙权再称帝,那就名正言顺多了……
历史上有很多非常牛掰的文臣武将,尤其是那些帝王身边的智囊,一个个脑子别提多灵光了。正是在这帮人的帮助下,若干开国帝王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比如说姬昌有姜子牙,勾践有范蠡,刘邦有张良,刘备有诸葛亮,朱元璋有刘伯温。我们仔细去看这些人,其中唯一真正彻底功成身退的,只有范蠡一人。
范蠡这个人了不起啊,真正做到了丝毫不拖泥带水。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以后,范蠡不仅自己退休了,也没让自己的儿子在越国享受荣华富贵。因此范蠡的结局也是相对比较好的。
那么剩下这几位顶尖人才,他们又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如果遭到君主的猜忌,你又该咋整呢?
这或许是权臣想要继续享受自己一生努力成果的最好办法。如果再往前走一步,那就学习曹操、司马懿,这就有点儿不厚道了,而且建立帝王家族的风险,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如果再往后走一步,其实也不妥,因为极有可能遭到清算。
姜子牙作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两代君王的谋臣,居然没有因为年纪太大而退休。姜子牙拿的东西还真不少,不仅在周王室辅佐周武王一直到死,而且还给儿子争取来了齐国的封地。
又吃又拿,这品相的确不太好,但是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后来的谋臣可就不敢这么搞了,顶多给自己弄一小块地方做食邑,保证自己及其子孙的生活来源有着落。
当时是什么状况呢?姜子牙得到了封地齐国以后,并没有去上任,而是继续在周朝的镐京担任太师的职务,辅佐周成王、周康王,手握天下权柄。
此外姜子牙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长期在镐京担任虎贲之职,手握王宫禁军的军权。也就是说周天子一大家子的安危,全都是姜子牙说了算。
即使等到姜子牙去世以后,他的儿子齐丁公姜伋依旧手握禁军大权,而且成为了仅次于召公奭的辅政大臣,牢牢掌握着周朝的军政大权。这就是姜子牙父子俩的求生之道,长期掌权但不篡位。
诸葛亮的做法就更加纯粹一些了,他总喜欢以德服人。诸葛亮这个人的品行那是真没得挑,三国各路人,不分敌我都很佩服他。
他手握蜀汉大权以后,心里知道,人任务还没完成,可不能让那些有歪心思的人给破坏了大业啊!于是他到死也没有放弃权力。
很多人都很诟病这一点,其实你要知道,人心险恶,如果把大权让出来,蜀汉估计不出三天就要崩盘了,因为除了诸葛亮这种刘备的铁杆粉丝外,其他人谁愿意给刘备的儿子刘禅打工呢?
诸葛亮和曹操、司马懿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诸葛亮从来没有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做接班人。曹操的儿子、司马懿的儿子,可都是顺利接过了他们的权力的!
张良我们也很熟悉,他是刘邦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