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兵荒马乱来种田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5章 瓦上霜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一座接着一座高低错落的小丘陵,上面长满了植被,看起来快和白芸里附近的地貌差不多了。

  过去,他们一家子进去只是眨眼的功夫,落脚点多在金山脚下。

  柳家人现在想进空间里,还得提前考虑清楚了,“精准定位”,不然从里面就得走很远的路,耽搁功夫。

  到略远的“山区”砍伐竹子或木料,需要他们一家三口协作,趁着夜深时弄出空间,再从他们家后山坡的空地,腾挪到金山附近的加工地点。

  麻烦是麻烦了些,总比他们自己在林子里折腾来得轻便,要拖也拖不动啊。

  柳全选用的主要材料是柳树和杉树,将木料开成板子,没有个机器,还很费时费力。

  有时候要趁着天色好,在院子里架起一段原木来,与渠郎二人一起拉大锯。

  在此期间,柳奕和芳娘也在琢磨车厢垫底和睡袋的事。

  就像柳全说的,再走走天就冷了。

  大白天的,海螺又进不去,除了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他们一家三口,也总要想法子御寒保暖。

  柳全“魔改”农用车的兴致高昂,连带着柳氏娘儿俩有事没事也开始瞎琢磨起来。

  数日过去,敞篷的大板车没买到,他们家的“房车”却已经有了差不多的意思。

  人一旦目标明确地忙碌起来,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山沟里的六月匆匆结束,眨眼到了七月。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尝新节便是他们在白芸里过的最后一个节日了。

  七月初三日夜里,芳娘招呼柳全父女皆停下手里的活计,“不管咋说,这节庆还得好好过!善始善终,要有点样子才行。”

  七月初的这个节日,是他们在大靖本土过的第一个节日,很有纪念意义。

  柳氏量出两斗菽豆来,叫柳全父女抬去淘洗干净了拿水发上。

  又量得三升绿豆,也洗洗干净了泡发豆芽。

  今夏收的麦子,同样泡发了三升,预备熬麦芽糖。

  还有柳奕喜欢的黍饵,加上新麦的麦饼,今年都得多打一些,旅途中还能吃上一段时间。

  全麦面的蒸饼也要再蒸几笼屉——近几年,随着这开花馒头的逐渐流行,柳氏蒸得一手好蒸饼的名声已传播在外。

  芳娘不仅将这简单的手艺教授给娄家和椿家的妇人,便连蒯家父子也学习了去。

  其余如里中的曲家、何家妇人等,时不常的遇见了讨教一番,芳娘都有问必答,从没有私藏。

  至于恁馒头的花样么,除了常见的粗麦面馒头,也有发酵粟面、黍面、或添点菽豆绿豆杂和面的……那就全看掌勺持家的农妇们依据自家条件自由发挥了。

  而今的白芸里,不夸张地说,恐怕也有半数妇人多少会做蒸饼馒头,反倒显得芳娘的花样不那么丰富,“泯然众人矣”。

  这也没甚打紧。

  照芳娘的话说,你不教,别人就没法子了吗?这又不算啥“高精尖”,再藏着掖着,人家不早晚都能学会,何苦惹得一路闲话。

  遇到这年节时候多蒸些馒头,他们不仅可自家吃,也可以送给里邻,落得大家欢喜。

  人们对于一样食物的接受速度,远比什么精神洗脑都来的快。它们无害,且有益于身体健康,叫人充实愉悦的感受最为直接。

  想与人拉近距离,就要与他分享食物;文化传播,也首先是从饮食文化开始。

  征服天下,虽然最终可能倚靠拳头,但那效果一定不如节日庆典来得持久。

  人不总是习惯于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么。

  相较于来自于灾难苦厄的深刻反省,几代人过去,没了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就显得苍白无力,极容易变成“没有味道的老生常谈”,不仅不被后来人理解,还会轻飘飘玩弄耻笑。

  反倒是每个人都能直接体验到的,诸如对幸福美满的憧憬,更加长效隽永一点。

  到了七月初五,柳全换来几条芸水里打起的活鲫鱼,条条都有近尺长。

  芳娘把它们养在活水里,预备到初七日过节时再烹制。

  刚来这里的时候他们日子过得窘迫,家里没有余粮,更什么拿得出手的好吃食。

  现在吃穿不愁了,他们也准备离开了,无论是对这白芸里的里邻乡亲,还是对天上地下过往的各路神明,也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