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碳基芯片和光子计算机(求订阅!)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进一步的提高,其他芯片制造企业更加会举步维艰了。
可以想象的出来,等天行半导体公司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其他芯片制造企业肯定会纷纷破产或者是丢掉这块业务,将精力更多的用到芯片设计上面。
到时候全球所有的芯片制造产业都会由我国掌控,而跟在天行半导体公司后面喝汤的擎天半导体公司也能够吃到肉了,而且还是大肉。
只是碳基芯片实验室产品和大规模生产是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天行半导体公司的芯片制造设备全部是由天工精密仪器公司提供的。
也就是说,现在天工精密仪器公司就需要对碳基芯片的生产设备进行研究了,没有他们的配合,天行半导体公司连对碳基芯片的制造工艺进行研究的资格都没有。
而和硅基芯片研发情况不同,赵一不打算自己参与到碳基芯片的研发当中来,这就需要他们自己从头到尾的进行摸索,找出一条最佳路径出来,难度其实也非常的高。
虽然碳基芯片相比起硅基芯片有着诸多的优点,是下一代芯片的重要研发方向,但是碳基芯片为基础生产的计算机还是没有脱离电子计算机的范畴。
碳基芯片由于比硅基芯片具有更好的电子迁移率,使得他们在计算速度上面要比硅基芯片快得多,但是并没有天差地别的差距。
就如前面说的,碳基芯片在同等集成度的情况下,也就比硅基芯片大约快了10倍左右,其实并不能够算是划时代的产品。
所以赵一就想到了光脑,前世赵一没有少看这方面的科幻小说,对此也是非常的神往,总是希望自己也能够拥有这么一台电脑多好。
这里就来说一下光脑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第一个就是并行传输。
我们目前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是以串行的模式处理数据的,这直接就导致了实际工作时间只是占据总时间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性能就浪费掉了。
这个特性得益于光子彼此之间没有干扰,他们是可以齐头并进的,很好的例子就是光纤了,在同一个光纤维里面,可以同时存在着的众多的光束,这也是光线传输速度快且量大的原因。
第二个就是超高速运算。
这既得益于光子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也得益于光子的传播速度要比电子快得多。
电子的传播速度是593公里每秒,而光子的传播速度则是达到了30万公里每秒,两者之间的速度差距非常的明显。
而且电子计算机随着装备密度的不断提高,会使导体之间的电磁作用不断增强,散发的热量也在不停的增加,从而制约运行速度。
第三个就是超大规模信息存储容量。
这得益于光子不是通过导线传输的,同时光子在相交的情况下,他们之间不会产生丝毫的相互影响。
这就是说光子计算机传递信息是平行的,其信息密度实际上是无限的,一枚五分硬币大小的枚镜,他的信息通过能力可以达到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通道的许多倍。
第四个就是能量消耗小,散发的热量低。
虽然光脑相较于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有着诸多的优点,但是想要制造出来和目前电子计算机大小的光子计算机,短时间内是不用想的。
这需要在光学元器件上面不仅需要做到高性能长寿命,还需要小型化,难度不是一般的大,短时间内不可能突破这么大。
所以赵一将目光定在制造出来一台原型机出来,大小多少无所谓,先解决有无问题以及夯实光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然后就是不停的优化光学器件的性能、寿命,这样即使无法小型化,也能够制造出来实用的超级计算机了。
等这一步达到要求之后,那么在考虑小型化不迟,所以赵一光子计算机当做继碳基芯片电子计算机之后的发展方向。
至于更厉害的量子计算机,赵一虽然更期待,但是想要达到实用程度需要更长的路要走,里面有许多的难点要解决。
而且按照天行半导体公司的提速计划来看,没有等到量子计算机进入到小型化阶段,就可能已经使用上了光子计算机了。
而且量子计算机他旗下的企业也在研究,只是没有让天行半导体公司来研究,就是光子计算机,赵一也不准备让天行半导体公司来研究,而是准备让天工精密仪器公司来研究。
因为光学器件的研发上,天工精密仪器公司本身就有着相当厚的基础,而且光子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架构有着巨大的差别,天行半导体公司并没有什么优势。
不过这件事情并不是特别着急,即使天行半导体公司在硅基芯片制造上面提速,想要耗尽潜力也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以上。
然后才会轮到碳基芯片来替代硅基芯片,属于碳基芯片的时间段也应该有二三十年,才会耗尽碳基芯片的潜力。
最后才会轮到光子计算机登场了,不过如果在光子计算机上面突破的比较早,倒是可以大规模应用在超级计算机上面。
其他的先不说,至少全球各大数据中心都会采购光子超级计算机,因为它不仅计算速度快,而且耗电量也要小得多,运营成本会降低一大截。
想到这里,赵一就写了一份电子邮件给天工精密仪器公司,让他们组织一些人手对光子计算机展开实验性研究,同时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由于不是特别着急,赵一也就没有提供相关的资料,先让天工精密仪器公司进行摸索,这样就不会束缚他们的思路,也许会比自己提供的技术更有前途也说不定。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在不停试错的同时,也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也许这些意外发现,就会成为下一代技术革命的技术基础。
其实赵一自己也想亲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研究,只是他的新家还没有造好,等到新家造好之后,那么许多东西他就方便展开研究了。
第(3/3)页
进一步的提高,其他芯片制造企业更加会举步维艰了。
可以想象的出来,等天行半导体公司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其他芯片制造企业肯定会纷纷破产或者是丢掉这块业务,将精力更多的用到芯片设计上面。
到时候全球所有的芯片制造产业都会由我国掌控,而跟在天行半导体公司后面喝汤的擎天半导体公司也能够吃到肉了,而且还是大肉。
只是碳基芯片实验室产品和大规模生产是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天行半导体公司的芯片制造设备全部是由天工精密仪器公司提供的。
也就是说,现在天工精密仪器公司就需要对碳基芯片的生产设备进行研究了,没有他们的配合,天行半导体公司连对碳基芯片的制造工艺进行研究的资格都没有。
而和硅基芯片研发情况不同,赵一不打算自己参与到碳基芯片的研发当中来,这就需要他们自己从头到尾的进行摸索,找出一条最佳路径出来,难度其实也非常的高。
虽然碳基芯片相比起硅基芯片有着诸多的优点,是下一代芯片的重要研发方向,但是碳基芯片为基础生产的计算机还是没有脱离电子计算机的范畴。
碳基芯片由于比硅基芯片具有更好的电子迁移率,使得他们在计算速度上面要比硅基芯片快得多,但是并没有天差地别的差距。
就如前面说的,碳基芯片在同等集成度的情况下,也就比硅基芯片大约快了10倍左右,其实并不能够算是划时代的产品。
所以赵一就想到了光脑,前世赵一没有少看这方面的科幻小说,对此也是非常的神往,总是希望自己也能够拥有这么一台电脑多好。
这里就来说一下光脑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第一个就是并行传输。
我们目前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是以串行的模式处理数据的,这直接就导致了实际工作时间只是占据总时间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性能就浪费掉了。
这个特性得益于光子彼此之间没有干扰,他们是可以齐头并进的,很好的例子就是光纤了,在同一个光纤维里面,可以同时存在着的众多的光束,这也是光线传输速度快且量大的原因。
第二个就是超高速运算。
这既得益于光子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也得益于光子的传播速度要比电子快得多。
电子的传播速度是593公里每秒,而光子的传播速度则是达到了30万公里每秒,两者之间的速度差距非常的明显。
而且电子计算机随着装备密度的不断提高,会使导体之间的电磁作用不断增强,散发的热量也在不停的增加,从而制约运行速度。
第三个就是超大规模信息存储容量。
这得益于光子不是通过导线传输的,同时光子在相交的情况下,他们之间不会产生丝毫的相互影响。
这就是说光子计算机传递信息是平行的,其信息密度实际上是无限的,一枚五分硬币大小的枚镜,他的信息通过能力可以达到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通道的许多倍。
第四个就是能量消耗小,散发的热量低。
虽然光脑相较于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有着诸多的优点,但是想要制造出来和目前电子计算机大小的光子计算机,短时间内是不用想的。
这需要在光学元器件上面不仅需要做到高性能长寿命,还需要小型化,难度不是一般的大,短时间内不可能突破这么大。
所以赵一将目光定在制造出来一台原型机出来,大小多少无所谓,先解决有无问题以及夯实光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然后就是不停的优化光学器件的性能、寿命,这样即使无法小型化,也能够制造出来实用的超级计算机了。
等这一步达到要求之后,那么在考虑小型化不迟,所以赵一光子计算机当做继碳基芯片电子计算机之后的发展方向。
至于更厉害的量子计算机,赵一虽然更期待,但是想要达到实用程度需要更长的路要走,里面有许多的难点要解决。
而且按照天行半导体公司的提速计划来看,没有等到量子计算机进入到小型化阶段,就可能已经使用上了光子计算机了。
而且量子计算机他旗下的企业也在研究,只是没有让天行半导体公司来研究,就是光子计算机,赵一也不准备让天行半导体公司来研究,而是准备让天工精密仪器公司来研究。
因为光学器件的研发上,天工精密仪器公司本身就有着相当厚的基础,而且光子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架构有着巨大的差别,天行半导体公司并没有什么优势。
不过这件事情并不是特别着急,即使天行半导体公司在硅基芯片制造上面提速,想要耗尽潜力也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以上。
然后才会轮到碳基芯片来替代硅基芯片,属于碳基芯片的时间段也应该有二三十年,才会耗尽碳基芯片的潜力。
最后才会轮到光子计算机登场了,不过如果在光子计算机上面突破的比较早,倒是可以大规模应用在超级计算机上面。
其他的先不说,至少全球各大数据中心都会采购光子超级计算机,因为它不仅计算速度快,而且耗电量也要小得多,运营成本会降低一大截。
想到这里,赵一就写了一份电子邮件给天工精密仪器公司,让他们组织一些人手对光子计算机展开实验性研究,同时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由于不是特别着急,赵一也就没有提供相关的资料,先让天工精密仪器公司进行摸索,这样就不会束缚他们的思路,也许会比自己提供的技术更有前途也说不定。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在不停试错的同时,也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也许这些意外发现,就会成为下一代技术革命的技术基础。
其实赵一自己也想亲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研究,只是他的新家还没有造好,等到新家造好之后,那么许多东西他就方便展开研究了。